走进安徽省合肥市郎溪路小学,浓郁的书香扑面而来:教学楼墙壁上的阅读标语、电子阅览室里的专注身影、文化长廊中的读书成果展……学生手捧书籍,或静读、或交流,书声乐语洒满校园。走出校门,短视频和教辅填满了孩子的课余时间,语言表达的贫瘠化成为隐忧——学生熟练使用网络热梗,却难以理解“苔花如米小”的诗意;作文中堆砌模板化修辞,鲜见源自深度阅读的独立思考。
郎溪路小学所在的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典型的多阶层聚居区,居民以普通职工、个体商户、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学校2021年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98%的家长认为“读书”仅与考试成绩挂钩,90%的家庭仅购买教辅材料或作文书,课外读物被视为“闲书”甚至干扰学习的“洪水猛兽”。这种功利化阅读观念导致家庭藏书量普遍偏低,超六成家庭仅存有学校发放的必读书目,古典文学或儿童文学作品在多数家庭中踪迹难寻。
面对家庭阅读的断层,郎溪路小学提出“乐溪阅读”的教育理念:以环境打造、资源整合为基础,通过多元课程体系构建多维阅读场景,开展多向度阅读实践活动,建立学生校内校外立体化阅读范式。学校成立乐溪阅读共同体,打造“领导带头读、教师引领读、学生自主读、家长参与读”的全方位阅读模式。其中,学校通过班级、图书馆的阅读阵地影响,建立“乐溪家校共读”阅读生态,从校园辐射家庭,努力实现人人阅读、家家阅读的全民阅读目标。
从“无言餐桌”到“书香客厅”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班班亲子共读是郎溪路小学阅读课程拓展的创新实践,学校按年级制定共读书目,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亲子共读课程。班级教室后墙上,一幅幅由绿叶拼贴的“亲子阅读树”正悄然生长。每片叶子上都记录着学生与家长共读的时光。班里那些曾因父母忙于生计而鲜少深入交流的家庭,在参与学校“班班亲子共读”的两年时间内,完成了从“无言餐桌”到“书香客厅”的蝶变,成为学校“乐溪家校共读”工程的生动注脚。
班级共读叩开家庭文化之门。2022年秋季,学校启动“乐溪家校共读”建设项目,在学校各班级实施“四阶共读法”:每天布置共读单任务,固定每天阅读范围,学生家长带着阅读任务共读书同思考;每周设置固定书目导读课,课上根据当周共读进度进行阅读讨论;每月举办“亲子阅读银行”阅币兑换活动,当月阅读存折达标的家庭、学生可兑换奖励;每学期开展“家庭阅读分享会”,学生家长自选共读书目,在班级多形式分享阅读心得。
当《一起长大的玩具》被列为四年级班级共读书目时,学生张歆玥的妈妈收到了“亲子共读手册”。导读单上“滚铁环的物理原理”“抽陀螺的民俗溯源”等话题,让每晚的共读时光成为两代人的记忆交汇点。
在学校“家庭阅读分享会”上,学生刘毅锦和爸爸展示两人合作复刻的“木头手枪”,刘爸爸还翻出珍藏的烟盒画片,父女俩在教室里完成了一次跨越40年的“玩具考古”。2023年,“乐溪家校共读”建设项目实施一年后,学校调查发现,班级参与共读计划的家庭中,亲子日均交流时长同比增加了28分钟。
文化基因在交互中觉醒
除了每日共读任务,“家庭阅读故事会”更成为加强亲子沟通的好帮手。在共读《海底两万里》时,五年级学生孙宛琦与爸爸妈妈讨论各自第一次走夜路的经历,并将讨论记录在“家庭阅读日记”中。班主任整理日记时发现,这种由书籍触发的深度对话越来越多,学生更主动记录家庭阅读中发生的趣事,日记语言也变得意趣盎然,这也让班级对作文“抓耳挠腮”的学生越来越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在《一起长大的玩具》班级共读中,家庭的文化觉醒有了新的维度。在“玩具考古”阅读分享后,催生了更多学生的深层思考。“为什么以前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现在的玩具会变成未来的文物吗”……学生王玥琛听了刘毅锦的分享后,在“家庭故事记录单”记下了自己的疑问。这份问题清单促使全家周末走进合肥科技馆寻找答案。真正的文化传承始于在阅读中对“为什么”的追问,这类追问让王玥琛家里的书籍越来越丰富,也见证着阅读如何让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成为自觉的文化摆渡人。
三维辐射构建家校共育圈
学校图书馆作为“安徽省最美校园书屋”,犹如一座发光的文化灯塔,其辐射范围早已突破校园围墙的物理界限。这座藏书8万册的智慧殿堂不仅承载着纸质书页的墨香,更通过“1+1馆校课堂”“启明家长书院”“星火传书行动”三大创新载体,将阅读的根系深深扎入社区土壤,构建起家校共育的文化生态圈。
1+1馆校课堂:让阅读活化为亲子对话密码。2024年4月,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学校联合安徽省图书馆举行“悦读·阅爱·越成长”馆校共建签约活动,开启“1+1馆校课堂”。在《认识图书分类法》的读书讲座中,学生、家长一起学习科学图书分类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图书分类的重要性;在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中,学生、家长学习古籍修复知识,亲手排列活字、制作属于自己的线装书籍,体会古人智慧的结晶,感受书籍诞生的不易。亲子共同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从校园走进家庭,通过学生带动家长,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对象,破解代际文化断层困境。
“启明家长书院”:从旁观者到文化参与者。学校通过“启明家长书院”项目将家长从教育的旁观者转化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学校以图书馆为核心,邀请家长志愿者深度参与图书馆阅读教学实践,构建家校共育的文化生态。
同时,“启明家长书院”让家长走上阅读课讲台,与其他家长、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交流,讨论如何引导孩子培养阅读习惯,推荐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书籍等。图书馆利用平台优势,以家庭影响另一个家庭,让优秀的亲子阅读实践走进更多的家庭。
“启明家长书院”打破家校壁垒,通过家长深度参与图书馆服务、共研阅读课程、开展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活动,构建起“实践—分享—传承”的立体共育模式。家长从书籍管理者进阶为阅读引领者,以亲身示范激发孩子阅读热情。
星火传书行动:流动的书香重塑家庭空间。在郎溪路小学图书馆的智慧管理系统中,一串跳动的数据揭示阅读的轨迹:过去3年间,图书馆藏书借阅率大幅度提升,每本图书年均流转数十个家庭。这场变革的核心,正是以“星火传书行动”为引擎的阅读资源活化工程。图书馆突破传统借阅模式,分年级制订借阅书单,学生自主借阅,与家长共读共成长,让图书资源流进班级、流向学生、流入家庭,让8万册藏书真正成为滋养家庭文化土壤的活水。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合肥市郎溪路小学以“乐溪阅读”为核心理念,构建起“环境浸润—课程驱动—文化共生”的“乐溪家校共读”立体化阅读生态。真正的阅读推广不是简单的书籍分发,而是通过持续的文化浸润,让每个家庭觉醒为传承的主体,让每扇亮着灯的窗户都成为文明接力的时代驿站。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合肥市郎溪路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30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