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观课到底观什么,我经历了一个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
起初观课,我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包括教师的语言、板书、导入和课堂驾驭能力等,因为那个时候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是常态,此为“观教”。后来伴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日渐式微,合作探究式课堂样态兴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于是我的观课开始重点关注学生的学,尤其是课堂上精彩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此为“察学”。我通常会从如下几个角度来追问:是满堂提问还是互动对话的课堂,是各自表达还是相互倾听的课堂,是流程主导还是学情主导的课堂,是有充分独学还是越过独学直接进入群学的课堂……
现在观课,我则更关注课堂上的冲突,即情境冲突、方法冲突、认知冲突、价值冲突等,此为“看冲突”。真正的好课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精神按摩,而是要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那些“以讹传讹”的常识中解脱出来,重新认识它、解构它;好课堂不是加固过去的偏见,而是更新旧有的观点;不是在舒适区里漫步,而是通过精准的冲突设计,让课堂既保持必要的思维张力,又维持认知发展的动态平衡。当这些冲突在课堂上有序呈现时,学习便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而成为一场充满惊喜的思维探险。我甚至据此拟定了一个好课的公式“好课=熟悉+意外”。也就是说,一堂好课,80%左右的内容似曾相识,但总有20%左右的内容在意料之外。
南明教育发起人、语文教学专家干国祥曾在《中国教师报》发表过一篇文章。文中谈道:上课仿佛去见一个最最重要的人——决定人生道路的贵人,心向往之的美人,渴望重逢的爱人,想要把一切赠予的孩子……但好课却不是约会,真正的好课总是一场厮杀,学生在心底渴望着你能劈开他们的脑袋,从而逼迫他们更新自己的观点。对此我深以为然,如果说传统教师备课关注知识点,那么未来教师备课则重在设计“课堂冲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提出的“两次倒转”理论为此指明了路径:教师需要先将学科知识还原为原始问题(第一次倒转),再引导学生像学科专家那样思考(第二次倒转)。通过这样“两次倒转”更容易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从“习以为常”到“发现异常”的认知跃迁,这正是“熟悉+意外”公式的最佳注脚。第一次倒转是遇见似曾相识的生活,第二次倒转是发现思维中的意料之外。
即便在AI赋能课堂教学的今天,制造认知冲突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性资源。未来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打破既有的成见,进而把学生带到从未去过的地方。所以,对于优秀教师而言,每一节不曾引起冲突的课堂,都是对好课的辜负。
当然,冲突感之外,我还关注课堂上教师对那些沉默学生的关注。以台湾教师李玉贵的课为例,她坚持在公开课上摒弃“表演式教学”,拒绝将学生异化为观课道具。她说,在课堂上,教师既要关注踊跃发言学生展现的自信,又要留意未举手学生的困惑与挣扎,敏锐捕捉学生思维的卡顿时刻,细心体察学生的学习困境。唯有如此,才能打造出让学生终生难忘的课堂。
从观教到察学再到看冲突,观课视角的演变,本质上是教育认知的持续迭代与进化。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30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