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与会专家在“新课标视域下儿童诗教的实践与探索”研讨活动上表示——

以诗为媒,探索育人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4-29 来源:中国教师报

本报讯(记者 金锐)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同学们认真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诗中的‘笑声’为什么会‘蹦跳着’?”“渲染出一种欢乐的气氛。”“因为人们高兴得又蹦又跳,所以‘笑声’也跟着蹦跳起来。”江苏省无锡市南星小学教师曹丽芳在执教童诗《童年的水墨画》一课时,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这是4月17日“新课标视域下儿童诗教的实践与探索”研讨活动上的一幕。本次会议通过课堂展示、主题沙龙、专家报告等形式开展了一场关于儿童诗教与课程改革的多元对话。

课程改革始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无锡市新吴区教育局副局长彭雷在致辞中说,深化课改需要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要对标国家课程标准,也要立足学校特色。南星小学将诗歌融入学科育人体系,构建了独特的“诗意教育”品牌。在南星小学校长张建中看来,诗教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化传承,还在于守护儿童“发现美的眼睛”。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诗歌因其独特的情感与灵性,成为教育“对抗”技术异化的一剂良方。在主题沙龙环节,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巩孺萍直言:“AI可以写诗,但永远无法取代诗人的诗心。”她以学生即兴创作的《屁股》《指甲里的泥》等诗歌为例,揭示儿童诗教的本质——保护天真,激发想象。南星小学副校长惠晓婷的课堂印证了这一观点:她鼓励学生用“不一样的想象”构建诗意画面。“有的学生写下‘天空是香蕉味的软糖’,有的学生幻想‘指甲里的乌云要下雨’,这些充满童趣的诗句恰是儿童诗性智慧的自然流淌。”巩孺萍说。

诗教的纵深发展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在南星小学,诗歌不仅是语文课堂的文本,而且是跨学科教学的融合纽带:美术教师张艳将沙画与诗歌结合,学生用沙粒勾勒“染绿的溪水”“蹦跳的笑声”,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象画面;科学课上,学生观察昆虫后创作《给孩子的昆虫集》,将自然探索转化为科学童诗;体育课上,童谣与跳绳、踢毽相融合,韵律化作学生的身体记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在报告中指出,跨学科诗教活动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体验”的桎梏,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活动中积累经验。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树生格外看重诗歌在审美层面的重要价值。他认为,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师生应该先欣赏诗歌的趣味和美,然后才是体验诗歌所表达的含义。苏州大学附属吴江学校副校长张学青则谈到了诗歌的教化意义,她以一名学生日记中的话语举例:“被篮球砸中的瞬间,我咽下愤怒,想起纪伯伦的诗——‘伟大的心,一半流血,一半原谅’。”在张学青看来,这种精神层面潜移默化的滋养或许正是诗教的价值。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办主任陆启威认为,“一个人拥有两个世界:现实世界与诗意世界。我们应该通过诗教培养兼具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诗教已经成为新吴区教育的一张名片,新安中学、南丰小学、后宅小学、高浪小学等学校的诗教同样很有特色。”无锡市新吴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顾春雨说。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30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