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大家谈

“扎实学识”是立德树人之本

发布时间:2025-05-07 作者:陈露晓 来源:中国教师报

学识,一般是指学术层面上的知识和自己形成的见解,是基于知识系统化后的理解和洞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立德树人的目标驱使下,只有拥有扎实的知识才能授业,只有拥有系统化的知识才能解惑,只有养成自己独有的见解和洞察力才能传道。所以“扎实的学识”是立德树人之内核,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作为教师的“扎实学识”终究要聚焦于学科知识、学科知识体系、学生知识(以人为主体的跨学科兼容)等构成的集合,是否具备“扎实学识”对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科知识是教师的立命之本,学科知识不是简单的知识点,更不是用被碾碎后的知识点组合成可供反复训练的试题,而是含有“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知识传授策略。20世纪80年代,为了切实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教学问题,以舒尔曼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家提出基于学科教学的知识理论,打破了凭借教师“个体经验”的教学范式,形成“以知识为本体”的教学策略,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脱离学科知识,科任教师便失去了教学的学科性和立场,不能成为经师。不能成为“经师”,何以为“人师”?“扎实的学科知识”是“扎实学识”的基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无“事”则难以喻“德”,教师的“学科知识”养成既是知识标准,也是专业要求,更是对职业的一种道德责任。努力研究“学科知识”教学,养成“扎实的学科知识”是“立德”之“始”。

“扎实学识”还要求教师拥有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就是要打破学科知识的“本、册”结构,回归学科知识的“整体、系统的结构与方法”。没有形成自己独属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知识是零碎和松散的,其整体性和系统性只呈现在教材中,而非在教师心中。不同的教师应对“学科知识”应有自己独特的知识解构和重构路径,形成自己独属的“学科知识体系”,不能只是教材体系的“拓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分析、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运用有效路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仅是单向传输个人的逻辑和经验。“扎实的学科知识体系”是“学科育人”的重要媒介,是结合“学情”教会学生运用学科知识重组式“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灵活思维。

还应注意到,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获得渠道越来越多元化,随着学习环境和学习范式的变化,从开发人的“智能式学习”到“人工智能工具”植入课堂推动学习,新技术在逐步颠覆传统的学习模式,学科教学式学习逐渐被深度学习替代,从“知识本体关注”转向面向未来学习的“主体(学生)关注”,这就是“学生知识”。“学生知识”注重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和表现状态,是知识与人的结合,而非单独的“学科知识”和“学科知识体系”,包括学生的学习经历,知识、能力、素养状况,呈现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如何获取“学生知识”?首先教师要懂得“学生知识”的内涵,其次要学会像学生一样在新技术支撑下的各种环境中学习,做到既不规避其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和险境,也不分担可能存在的问题,给学生必要的磨炼和挫折。教师要致力于养成学生的独立判断力,同时洞察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的教学环境下的必然规律,在养成教师的专家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家思维,时刻提醒并指导学生保持作为主体的独立性,避免成为学习的迷失者。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设计实践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07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