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清晨,在浙江省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樱花公园站早高峰的人潮中,身着制服的站务员熟练引导客流。这些年轻面孔中有许多来自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简称“宁波职教中心”)与宁波轨道交通运营分公司(简称“宁波轨道交通”)合作举办的“订单班”。
自2010年至今,这对“校企搭档”携手打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了793名轨道交通人才,其中104人成为企业骨干,2人获“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称号。校企联手用15年时间逐步破解了行业人才短缺难题,探索出一条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之路,是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从“脱节”到“全周期”,破解人才培养困境
2010年,宁波职教中心与宁波轨道交通首次合作时,国内轨道交通职业教育尚在摸索阶段。当时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启动,企业急需专业人才。但彼时,传统职教模式下的课程更新慢,实习多为简单重复劳动,毕业生首次岗位晋升平均需要5年,远远不能满足产业需求。更让人焦虑的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常被企业反馈“会理论不会实操”“适应期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两张皮”,学生职业发展缺乏连贯性。
问题催生变革。学校与宁波轨道交通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出“五阶共进”培养模型,覆盖学生从入学到职场晋升的全周期:中职启蒙阶段,学生除学基础课程,还参与企业开放日,在真实站台认知实习;高职强化阶段,利用校企共建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积累实操经验,相当于传统模式下1年的岗位历练……每个阶段都设有明确的能力标准和培养方案,确保人才成长与企业需求同频共振。
这种合作绝非简单的就业对接,而是从源头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在具体实施中,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建设了国内领先的轨道交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和设备。学生在这里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列车调度系统、车站运营管理系统等实训设备,实现从课堂到岗位的“零距离”过渡。企业也派出技术骨干定期驻校授课,将最新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直接带入课堂。
从“3年培养”到“终身成长”,多维赋能构建全链条培养体系
在宁波轨道梅墟车辆段,2015届订单班毕业生周凯带领团队调试智能巡检机器人。从站务员到技术主管,他8年3次晋升的背后是校企共同构建的“终身成长通道”。
传统中职3年学制难以满足行业需求。自2018年起,学校推出“中高职一体化5年贯通培养”,学生前3年打基础,后2年深化技能,毕业后获大专学历。数据显示,长学制学生岗位晋升率比3年制高27%,平均晋升周期缩短1.5年。
这种深度合作培养模式的最大特色在于构建了“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直接对接岗位需求,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技能竞赛对标行业标准,以赛促学提升实战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培养方案,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机衔接。
毕业生陈煜的成长轨迹生动反映了这一模式的育人成效。在校期间,陈煜不仅系统掌握了行车调度的专业知识,更通过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锤炼了实战能力。入职宁波轨道交通后,他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从“调度员”到“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的华丽蝶变。正如他的班主任所言:“陈煜的成功源于明确的目标和强大的执行力,这正是订单培养要塑造的职业特质。”
这种培养模式的成效在就业质量上得到充分印证。学校2023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订单班学生的专业对口率达到97.57%,起薪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更令人欣喜的是,46%的毕业生在3年内获得职位晋升,远超普通培养模式下的晋升比例。企业反馈也表明,订单班毕业生展现出更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从“跟跑”到“引领”,生态共建职教改革新方向
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这种校企合作已经超越简单的人才输送,发展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值班员”“站务员”等岗位的职业标准,开发了系列特色教材,构建了“学历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三证融通体系。
这种深度合作带来了多方共赢的局面:企业获得了“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学生则收获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2024年,这一合作项目升级成为“国家级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其经验被教育部列为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并获得浙江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随着宁波轨道交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快速发展,这种订单培养模式也在持续升级创新。面对“全自动运营”“智慧车站”等新技术变革,校企双方正在合作开发新一代培养方案,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从跟跑行业发展到引领标准制定,学校的实践表明,真正的产教融合需要校企双方在理念、资源、标准等各个层面的深度协同。这种“共生共进”的合作模式,不仅为轨道交通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宁波方案”。在未来,这种创新模式必将孕育出更多像陈煜这样的行业工匠,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贡献职教力量。
(作者单位均系浙江省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07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