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新野县城区北关小学的校园内西侧,一株古楸树宛如穿越时空的史官,静静伫立三四百年,无声却有力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它的枝干盘旋蜿蜒,如苍龙探天,展现一种遒劲的力量;繁茂的树冠,恰似岁月精心编织的华盖,温柔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它的根深深地扎于明嘉靖年间白水书院的旧址,斑驳的树干上镌刻着中国教育演进的隐形密码。
回溯往昔,明朝新野县令刘璋将尼僧寺改建为书院,这棵楸树就以“白水真人”的隐喻,见证了儒学教化逐渐取代民间信仰的历程;清同治年间,书院重建,楸树默默相伴,见证经史子集的流转;民国初年,书院变为北关初等小学,书声琅琅,楸树静静聆听新式教育的启蒙之音;到了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的校舍拔地而起,楸树又以婆娑绿影温柔庇护着操场上那如鲜艳花朵般奔跑的“红领巾”,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学子成长。
如今,北关师生以创新实践激活古楸沉睡的文化密码。楸树文化宛如一首悠扬的古曲,在校园里奏响了传承与创新的动人旋律。
春天,楸花盛开,如天边的云霞般绚烂,北关小学的“楸树艺术节”在这美好的季节拉开帷幕。师生齐聚树下举行“楸语诗会”,吟诵声如潺潺溪流,在花影间流淌。春风拂过,楸花如雪飘落,“楸香雅集”在这如诗如画的场景中开启。师生穿梭其中,拾起落花,精心制作成香囊,传承着北京石景山慈善寺“楸花制香”的非遗工艺,让古老的文化气息在校园里弥漫开来。
话剧团的学生则带来了原创话剧《楸树三生》,通过3个场景讲述了楸树从栽种到成为校园坐标的生命历程,小演员的精彩演绎,将楸树的故事娓娓道来,怎能不让每一位观众沉浸在楸树的世界里,感受着它的成长与坚守呢?
盛夏,楸树浓荫如盖,似一把巨大的绿伞,成为自然课堂的穹顶,学生在其间探索自然的奥秘,笑声如银铃般清脆。那满树的楸条,让他们爱不释手。与此同时,“楸树银行”项目在此奏响自治旋律。学生用楸条兑换积分,参与校园事务决策,仿佛穿越回古代书院的“学田制”,在模拟的自治传统中体悟责任与担当。
深秋,师生如勤劳的蜜蜂采集蒴果制作标本,触摸着植物繁衍的智慧。同时,北关小学以楸树为主题的师生征文活动也正式开启。大家陆续来到楸树下,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学生充满童真的脸上带着执着的神情,一横一竖在纸上书写自己对楸树的喜爱。低年级学生把书桌搬到树下,阳光为灯,树荫为帘,一笔一画描绘楸树的模样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教师也沉浸在创作中,用细腻的文字抒发着对楸树的赞美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隆冬,虬枝覆雪,似一幅素净的水墨画,化作“白水书院文学社”学生写作课的意境素材,激发着大家的创作灵感。绘画社团的学生则以楸木的年轮为灵感,创作木版水印画,生动还原了《楸枰一局图》的古韵,让历史在笔尖缓缓流淌。
面对现代化的浪潮,北关小学选择让古树“开口说话”——建立楸树文化档案,开发“楸树物候观测”课程,让学生记录花芽萌动、叶色变化的生态密码,似在自然的乐谱上谱写一曲动人的乐章;更将楸树元素融入校徽设计、校歌创作,使传统文化基因注入现代教育肌体,如一泓清泉流淌在教育的原野上。
这棵古楸既是凝固的历史,似一座古老的城堡,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又是流动的当下,如一条奔腾的河流,承载着时代的希望。当艺术节的欢歌穿过枝丫,似欢快的音符在时光中跳跃;当征文簿上的文字渗入根系,如灵动的泉水滋润着大地。古楸正以年轮为磁盘,存储着中华教育文明从“书院教化”到“核心素养”的迭代密码。
正如树荫下读书的女生所说:“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把古物束之高阁,而是让它们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北关小学与这棵古楸的故事,正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让古老的楸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分别系河南省新野县城区北关小学校长、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14日第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