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承载,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是人们享受历史滋润的“泉眼”。山东省乳山市作为“红色胶东”的重要区域,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和胶东育儿所纪念馆、红色密营旧址等红色印迹星罗棋布,历史资源尤为丰富。山东省乳山市实验初级中学以红色资源为“活教材”,依托系列红色博物馆,以党史为教科书,通过红色研学、志愿服务等主题教育,增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认同,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争做红色基因传承人,催生新时代担当。
研学路上的精神觉醒
乳山市的每一处红色印记,都是一个个不灭的红色火种,一座座精神信仰的历史丰碑。在探访“红色印迹”的过程中发现,每到一处都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故事可传。
清明前夕,学校以“致敬马石山英雄”为主题开展红色研学旅行,为学生打好崇尚英雄的人生底色。步入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跟随讲解员的讲解,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当年的战场,看到日寇制造马石山惨案的罪行以及马石山十勇士等英雄群体舍生取义的壮烈场面,亲身体验了战争的惨烈与悲壮,了解了胶东抗战简史,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无畏气概,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一幅幅记录峥嵘岁月的图片,一件件彰显革命先烈英气的历史物件,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岁月。初二(3)班学生郑炜婉参观之后感慨道:“每一个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故事,一次小小的研学旅行让我了解了更多的历史,深刻体会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真谛!”
学校还充分利用家校联盟,让家长成为有力的合作伙伴。家委会组织家长利用周末自愿结对出行,带孩子到胶东育儿所纪念馆参观。乳娘事迹陈列馆、胶东育儿所旧址、胶东行政主任公署旧址以及复原的乳娘故居等10处展室通过文物、照片、影像、复原等形式,展现胶东育儿所的光辉历史和红色乳娘的感人事迹。“这样的红色研学活动不仅让我了解到‘母爱圣地、美好乳山’的来源,还融洽了亲子关系,真是一举两得。”初三(1)班倪琪茹的妈妈开心地说道。
微型展馆里的时空对话
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高度重视博物馆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学校位置地处市区,学生平时参观博物馆多有不便。为此,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走廊、专用活动室、班级区域、户外场地等校内空间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内微型博物馆,链接各种社会资源设立“红色长廊”“钢铁战舰”“甲午风云”等多个专题体验区,让学生通过互动操作、自主创造,了解党的奋斗历程、学习前辈英雄的光辉事迹,浸润红色精神。“课余,我喜欢漫步红色长廊,那些重要历史片段的影子便从时光长河里倒映出来,展现在我的面前,让我觉得自己必须有责任有担当,以青春之我,逐华夏之阳。”初三(4)班学生周圣杰自豪地说道。
正如学校书记高平所说:“学校打造的微型博物馆不是单纯展示物品的地方,而是一个学生精神不断成长的地方。”
不仅如此,学校还主动与乳山相关红色博物馆联系,达成合作意向,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携手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特色基地”,使爱国主义教育在校园里落地开花。
薪火相传的青春宣讲
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学校培养出一大批“红色青春”青少年宣讲员,成为新时代的“堂前燕”,带着接地气、有朝气的红色理论之声走进红色基地。
宣讲团成员用小切口、小故事呈现大主题、大道理,使理论宣讲既走心又暖心,深得大家喜欢。红色密营旧址位于马石山南麓山谷之中的下石硼村,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红色堡垒村,至今保留着早期党员秘密联络站、兵工修枪组旧址、藏被服秘密山洞、救治伤员的老房子。在红色密营旧址,小宣讲员初一(1)班学生许晨曦精心准备了宣讲词,在她充满激情的讲述中,这段可歌可泣的党史故事激发出学生满腔的爱国情怀。初二(2)班学生王晨静激动地说:“为了捍卫祖国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定生活,先烈浴血奋战,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足迹,他们无私、无畏的英雄精神,时刻提醒我珍惜美好生活,将来也要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
小宣讲员用“有声”的文字带领大家重温经典、缅怀英雄。邓世昌、马石山十勇士,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听者难以忘怀,每段历史都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小宣讲员激情澎湃的讲述,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责任感,激励着他们将爱国之心变成报国之志。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红色教育的学习、研学与践行中,学生将英雄的种子根植心田,立志成为有志向、有梦想的红星少年。今后,学校会继续依托红色博物馆引领青少年铭记历史、崇尚英雄、心怀感恩,培养学生振兴祖国的责任感,让红色基因润泽校园,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乳山市实验初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14日第8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