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爱图画书和儿童文学的大众读者中,想必许多人都读过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作家彭懿的《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和《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这两本著作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入门必读之作。但有许多人不知道,早在这两部著作出版之前的1997年,彭懿老师还写了一本研究幻想文学的专著——《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即现在修订再版的《幻想文学:阅读与经典》)。
30多年前,彭懿老师写“热闹派”童话——以嬉闹、夸张以及异乎寻常的想象为特征。后来他偶然读到日本作家安房直子的作品,才知道原来童话之外还有“幻想文学”。他因此去日本用5年时间钻研幻想文学,回国后写了一本20多万字的专著《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
那时,中国还没有幻想文学或幻想小说的概念,《魔戒》《地海传奇》还没有译成中文,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还没有出版……而彭懿老师已经写出了这部研究幻想文学的专著,让许多人耳目一新。
在创作这本书时,彭懿老师做了一个大胆的实验:用幻想小说的创作笔法讲述幻想文学的发展历程,“让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弥漫出一种小说或散文的色彩”,他想让读者读这本书像读一本畅销小说一样爱不释手。
图书开篇,在考证何为“幻想”之后,他提醒读者:“在我们转入全书最枯燥而乏味的几页之前,请允许我插入几句题外话……我不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仅是一个导游而已。一座笼罩在迷雾中的古堡横卧在你的面前,你将跟随在我的橐橐足音之后破门而入——走进一个未知的世界。”随后,古堡的大门轰然打开,妖精、怪物、幽灵、吸血鬼……这些幻想小说中的宠儿次序登场。
在诗意、凄美的开场中,这位导游时而带着小说家的激情,时而带着学者的冷静,向我们娓娓道来幻想小说中的妖精是如何起源、怎样演变,又直至衰退的。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书中提及的作品都有较为详尽的内容梗概,300多页的论著读来一点也不累,反而有酣畅淋漓之感。
读完后,相信读者心中的这个问题会有一个答案: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看幻想小说?
有人说,幻想小说荒诞不经;有人说,孩子需要幻想;有人说,人工智能时代,想象力可能是人类最后的优势。
人工智能本身是基于统计和过去的知识来对一些问题做出解答。但是人类的未来,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己去想象的。爱因斯坦早就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幻想小说能带给孩子新奇的意象,激发他们思考。更重要的是,它带领孩子远离他们所处的世界,给予他们探索和创造的自由,并用全面和表现的方式释放他们的想象力。
幻想小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错过的书。在彭懿老师看来,好的幻想小说都是成长小说,它长久不衰的魅力在于能够帮助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一个少年离开熟悉的家踏上冒险的征程,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与险阻之后,归来时对家和自我都有了一个新的、更好的理解。幻想小说里的少年英雄一开始都只是现实中一个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孩子,不完美,有缺陷。这样一方面能让小读者迅速找到一种认同感,把这些孩子看成自己的投影;另一方面,当这样的人物成为英雄之后,才会让人热血沸腾,让人为他们喝彩叫好。因而有人说,如果在童年时没有经历一个相信魔力的阶段,成年后就经受不起成人生活的艰苦磨难。
也许你正处在相信魔力的阶段,也许你曾经对幻想不屑一顾,也许你长大后依然相信幻想的力量……不管如何,打开这本《幻想文学:阅读与经典》,就能进入那些你也许错过的许许多多奇妙的幻想世界,启迪尘封在心底的想象力。
(作者单位系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14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