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辅导员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然而,在当下的职业教育实践进程中,辅导员的工作遭遇了诸多严峻挑战。教育形式单一化、育人内容浅层化、职业发展指导不足,这些问题制约了思政工作的实效性。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为辅导员突破育人困境提供了系统性思路与方法。
在职业学校育人实践领域,辅导员常常陷入“形式单一、内容浅层”的困境之中。比如,部分辅导员在开展思政工作时,大多采用集体讲座或主题班会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覆盖式教育,课程内容通常围绕爱国主义、心理健康等通用性主题展开,却严重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异化需求。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参与思政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思政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沦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协同育人方面的短板同样存在。尽管“三全育人”理念着重强调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的联动协作,但在现实中,家校之间的沟通往往局限于学业预警或者突发事件的处理。例如,某中职学校辅导员曾尝试邀请家长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活动,然而家长的时间难以协调统一且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最终导致家长参与率不足10%。此外,校内育人力量的整合也不够充分。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心理咨询师之间缺乏常态化的协作机制,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育人内容的表层化问题突出表现为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忽视。部分辅导员将工作重点过度聚焦于事务性管理工作,如考勤统计、评奖评优等,而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深层次素质的培养关注严重不足。某高职院校曾针对辅导员工作开展专项调研,结果显示,超过60%的辅导员认为“心理疏导”是其核心职责之一,但仅有12%的辅导员系统学习过心理学干预技术。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使得育人工作仅仅停留在“治标”的层面。
面对重重困境,“三全育人”理念为辅导员实现从孤立作战向协同赋能、从事务管理向价值引领的角色转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要义在于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方位联动的育人生态体系。
精准化设计:从“大水漫灌”到“滴灌育人”。育人工作的有效性依赖于教育内容的精准匹配。辅导员需要依据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专业特点以及个体差异,精心设计分层分类的教育方案。例如,某艺术类中职学校针对新生适应性较差的问题,创新性地推出了“学长导师制”,由高年级优秀学生与新生结对指导;同时,学校结合艺术专业特色开设“红色艺术工作坊”,鼓励学生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表达家国情怀。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成功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教学过程,还提升了新生的归属感。
现代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育人的精准度。某高职院校辅导员团队开发了“思政微课”平台,借助短视频的形式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解析。在“AI伦理”专题中,团队邀请计算机专业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录制,结合算法歧视、数据隐私等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关系,打破了思政教育与学生专业兴趣之间的壁垒。
协同联动:打破家校社的“孤岛效应”。“三全育人”理念要求充分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资源,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例如,某中职学校建立了“家长成长学院”,定期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课程,并专门设立“家庭沟通日”,邀请家长积极参与校园活动。一位家长反馈:“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我学会了如何与孩子进行关于职业规划的有效讨论,而不再是简单地向孩子施加压力。”相关数据表明,参与该项目的家庭中,亲子冲突明显减少。
引入社会资源极大地拓宽了实践育人的路径。某高职院校与当地制造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工匠精神培育基地”。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期间,辅导员与企业导师联合设计“职业价值观评估表”,从责任心、团队协作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跟踪评估。一名机械专业学生在实习期间提出了工艺改进方案,荣获企业创新奖,其成功案例被纳入思政课堂,激励了更多学生积极投身技术研发领域。
深层次赋能:从“管理控制”到“成长陪伴”。育人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超越传统的事务性角色定位,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某高职院校推出的“全周期成长档案”系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该系统全面整合学生的学业数据、心理测评结果、实践记录等多方面信息,生成动态的“成长画像”。
深化职业发展指导是育人工作的关键环节。某金融学院辅导员团队精心设计了“生涯导航计划”,通过职业测评、行业导师结对、名企参访等多个环节,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路径。一名原本对未来感到迷茫的高职学生在职业测评中发现自己擅长数据分析,辅导员推荐其参与“量化投资训练营”,并联系导师指导其考取CFA证书。该生毕业后顺利入职头部券商,其经历成为学校“生涯启蒙课”的生动案例。
“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地实施,不仅意味着辅导员角色的重塑,更意味着育人生态的全面重构。辅导员从以往的“单兵作战”模式转变为“体系化协同”模式,从单纯的“问题应对”思维转变为“价值引领”思维。唯有如此,才能推动辅导员从传统的“事务管理者”成功转变为“成长赋能者”,最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理想目标。
(作者单位系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14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