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沿用20多年的“三级课程”变更为“三类课程”。从概念层面来看,变“级”为“类”,一字之差,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关于义务教育课程建设与治理理念的重大变革,是对课程规划权、管理权、建设权的实质性分离,其首要目的在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治理的活性和良性循环。具体到学校操作层面,在促进国家课程规范化实施和地方课程统一化落地的前提下,如何更加深入地厘清校本课程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成为有效建构学校课程体系的基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校本课程建构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路径
国家课程关乎国家意志在教育中的体现和贯彻,是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托,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支撑。而校本课程则应是在大的课程背景下建构出的带有学校显著特征和个性化特质的课程种类,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一种文化不同于另一种文化的表征符号之一。所谓“校本”也直观阐释了这一类课程的立足点、出发点与指向。校本课程的这一价值取向为其建构提供了明晰的定位、策略与理路。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愿景等是校本课程建构的文化基因,而学校的办学特色直接并集中渗透在课程供给之中,成为其源头,两者互相印证、互相支撑。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规划和实施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显性表达,也不同程度体现了学校的办学传统、教育优势,而不同形态的校本课程之间的融合以及由此形成的课程文化本身也是对学校育人文化的聚合、取舍与再创造。所以,建构怎样的校本课程体系,就将渐进演化出怎样的办学特色,对校本课程的细致规划与深度推进,将会给学校注入丰沛的教育活力和良好的教育氛围。
校本课程建构是达成学校育人目标的有效载体
学校教育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特征。学校教育的一切手段和资源都最终指向育人目标的达成,而学校育人目标向上承接党的教育方针,向下连接学校课程文化。在这个系统中,校本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个性化平台和赛场,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课程学者威廉·派纳认为:课程已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个人意义及一个公众希望。因此,在校本课程建构中,应当从学情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在课程建构中的主体地位,聚焦学校的育人目标,找准适切的发力点,系统设计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群落,为不同兴趣特长和发展愿望的学生提供因需而设的校本课程菜单,为不同发展水平与不同发展节奏的学生提供差异化且富有弹性的学习机制,为在某一领域具有突出优势的学生提供匹配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场域。最终,让校本课程成为校园里全方位覆盖学生成长的资源体系,以校本课程滋养学生,激发学校蓬勃向上的育人力量。
校本课程建构是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力量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变革的重要旨归之一。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度强调知识传授,难以对学习者形成持续而深入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属性决定了其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具有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和更显著的多元特征,并能对被动接受性学习和机械工具性训练以及强调流程、秩序等学习方式形成一定程度的扭转与矫正。在指向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的课程建构中,只有突出情境性、主动性、探究性、体验性、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效地提升应对复杂情境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实现课程供给与学生素养的双向融合。改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所带来的显著影响,比如以项目化为手段、以大单元为单位、以核心素养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构和组织逻辑,更将逐步推动学校教学场域下的学习方式及课程文化的根本变革,使学校的教学生态更加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校本课程建构既体现学校课程治理水平,也反映教师业务能力和课程素养,还作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优化,是一项具有层级性、系统性践行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工程。我们在建构校本课程时,需要准确把握其价值意蕴,走出多课程简单叠加带来的内容碎片化、结构模糊、逻辑混乱的误区,走向内容统整、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课程建构样态,盘活学校的课程资源,真正推进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与实施,不断形成关于校本课程的新理解、新架构和新理念,从而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松江九峰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1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