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发现课堂改革样本·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

奏响思维交融的乐曲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10年探索记录

发布时间:2025-05-20 作者:华丽芳 蔡 静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我获得了许多感悟。我认识到不同学科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全面理解。当学科与学科深度融合时,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简称“锡梅实验小学”)六(2)班学生徐雨鸿曾这样表达自己的收获。地处美丽的江南第一古镇梅村的锡梅实验小学,在跨学科学习的探索上已经持续10年。作为新时代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有力抓手,跨学科主题学习既有探讨其何为的价值,也存在相应的难为之境。对此,我们积极探寻可为之径,历经10年摸索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新为”之道。

10年来,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从最初基于学习特点的1.0版,到突出学科与生活整合、基于主题活动的2.0版,再到聚焦问题解决、推动思维进阶的3.0版,不断迭代升级,不仅收获了学生素养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进阶,而且破除了当前跨学科学习出现的“跨而失联”“跨而不深”“跨而无度”的实践难题,形成了从“关注课程知识”到“促进思维交融”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经验,受到媒体和同行的关注。

化解跨学科学习之“难为”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将各学科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基于其内在联系实现整合,产生跨学科理解,运用跨学科思维,由此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然而,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受传统“分科至上”的理念、“跨而不合”的学习内容以及以储蓄式为核心的学习方式等因素的束缚,一直存在“难为”之处。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开启了新的探索。

我们发现跨学科学习存在“跨而失联、跨而不深、跨而无度”三大困境。那么,如何破解呢?

破解“跨而失联”的难题,使跨学科学习系统化为学习内容重构、学习价值复合的跨学科结构。目前学校教育采取分科教学的方式育人,课程由不同学科的分散型知识组成,教师根据课时数将聚集的知识分割成碎片教给学生。如此一来,学科分立的课程思维往往使得教师不善于进行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连接,使得各学科的知识“生搬硬凑”、缝合成“拼盘化”的跨学科主题教学。例如英语教师用纸杯制作手工动物作为教具,引导学生在展示与制作手工过程中说英语,这种教学的杂糅,忽视了跨学科教学的本质是基于问题实现学科思维之间的融通。

突破“跨而不深”的困境,实现以思维为基点融合学习内容,建构思维互通互融的学习过程。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教师教学更多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建构与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发展最重要的素养培养。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完成了知识目标,没有走向建构思维互通互融的素养发展目标。因此,如何基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在扎实学科教学的基础上主动跨界,真正使跨学科“既可引导学科教学纵深发展,又可引导学科教学扩展视野”,帮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形成深刻理解、增强课程创造性,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议题。

超越“跨而无度”的机制,建立思维交融的跨学科学习支持系统。《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不低于10%的时间用于跨学科学习”,建议90%的时间还是要扎扎实实用于现行的分科学习,让学生保持知识获取和能力发展的平衡。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推进“双减”的背景下,跨学科的探索还要从学科教学实际和学生需要出发,力求主次分明、目标适当,避免贪多求全,真正使学生受益而非受累。因此,如何突破“跨而无度,想跨就跨”的误区,建立思维交融的跨学科学习支持系统就成为关键。

基于这些问题,学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经历了从1.0到2.0再到3.0的发展阶段,使跨学科主题学习真正有“可为”的空间。

探寻跨学科学习之“可为”

第一阶段:基于单线思维开展跨学科学习。这一阶段主要以单一学科为起点,尝试引入课外资源开展跨学科学习,从跨学科实践中提取经验,同时引进专家开展关于“学科整合”“跨界学习”等前瞻性理念的培训。在探索实践中,学校构建形成了“基础性”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了“组合式、补缺式、交叉式、延展式”四种跨学科课型。以交叉式课例《村居》为例,在这节课中,以语文为基础,将音乐、美术、道德与法治、体育交叉。用语文与音乐交叉,唱出古诗韵律美;用语文与美术交叉,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画面美;用语文与道德与法治交叉,回顾传统游戏,拓展语用,感受传统游戏之趣。最后,通过自己画风筝、做风筝、放风筝、话风筝等活动,在语文与各学科的交叉中回顾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做文化的理解者与传承人。

第二阶段:从单线思维走向多元思维。这一阶段逐步认识到单从学科特点进行跨学科是不够的,需要将学科与生活整合,挖掘整合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的多种资源,从主题活动维度开展跨学科实践,构建形成了“发展性”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了“回溯式、转化式、点燃式”三种跨学科课型。以点燃式课例《魅力脸谱,对称之美》为例,这节课以中国传统文化脸谱之美点燃数学学习,探寻数学学习的对称之美。多学科的统整让学生在语文的写作、交流中深化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在探寻中加深了对称概念的形象与抽象的理解,提升了理解性概念的语言表达,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思维。

第三阶段:从多元思维迈向整体育人思维。这一阶段不断开拓跨学科实践新思路,聚焦问题解决,促使学生由多元思维迈向整体育人思维,形成整体思维观,构建形成了“探索性”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了“重组式、全景式”两种跨学科课型,形成了多个跨学科主题课程实施指南、评价量表、典型案例集及数字资源库。以重组式课例《Lights》为例,首先在英语学科教学内容上,将绘本Lights和五年级科学教材中《光源》一课重组,将本节课分成三大板块,第一板块的主体是科学实验“黑暗中的红苹果”,第二板块以绘本内容为主,第三板块作为拓展板块,对光的影响进行探讨。

创造跨学科学习之“新为”

形成“思维交融”理论新共识。学校通过思维交融促进跨学科知识的结构化、跨学科技能的结构化、跨学科思想方法的结构化,建立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优化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构,感受各学科思想方法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实现跨学科的迁移和交融,并通过多种形式将跨学科的基本理念根植于全体教师,建立文本解读、文体研究、课例优化等多个研究共同体,催生“科研型”“专家型”教师。

呈现“思维交融”课堂新样态。学校教师改变线性认知,形成统整融通的思维观,创生出“学科+”的一般教学样式,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从“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向“基于思维进阶的课程”的转变,融通创生实现了师生综合素养持续成长,并依据“解读—设计—教学”研究的思路,形成了“课时目标、单元目标、课程目标”的目标体系新样态,形成了“前后关联,上下融合,注重过程”的实施路径新样态和“跨—交—融”的课堂实践新样态。

实施“思维交融”方式新变革。学校构建了评价主体多维、评价过程多段、评价角度多元的多样学习评价方式,更加突出关注学习的兴趣值、方法值、意义值;让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成为评价主体;综合运用手册类、作业改革类、考试评价类等多种评价载体,并以主题或问题为导向,基于复杂性思维和学科互涉理念,实现课程价值重建、学习内容重组、学习方式重构、学习形态再造,使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成为学生常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10年来,学校形成了多元跨学科主题开发路径,即从学科特点、主题活动、问题解决三个维度开展多元跨学科实践,开发了“组合式”“点燃式”等9种跨学科课型。学校建构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体系,即研发基于学科、校本课程、项目的三种跨学科主题课程形态,生成“基础性、发展性、探索性”跨学科主题课程,共计62个主题。学校联动校内外跨学科课程资源,即系统整合知识与生活、校内与校外等家校社各类跨学科课程资源,建有校外跨学科实践基地11个。学校还开发了支持跨学科学习的工具箱,形成16个跨学科主题课程实施指南、评价量表、典型案例集及数字资源库等。与此同时,学校连续3年有学生被评为无锡市青少年科学小院士,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63项、省级奖项793项、市级奖项1483项;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4项、市级奖项36项,出版专著1本,正高级教师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8名;学校还承办了“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峰会——‘跨学科教学’课型研讨发布会”,研究成果受到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成尚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等专家的肯定。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1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