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从来不是矛盾的,从某种意义而言还应该相辅相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
江苏省南菁高中便是一所承接历史、面向未来的学校,这从学校的校园风景规划便能窥得一斑。一方面拥有百余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一方面在培养未来人才方面卓有建树——学校将“古”与“今”浓缩成两条中轴线以及中轴线周边的建筑群、风景群。
历史中轴线从老校门出发——老校门仿照当年而建,青砖罩面,饰以牡丹图案,尽显雍容、古朴、雅致,门头“三吴才薮”四字是清代学者唐文治所书,门上端的“南菁学校”由首任校董张謇书写,门两侧的楹联“南国菁英,于兹孕育;江城忠义,由是裁成”则由南菁书院创始人黄体芳撰写。沿着这条中轴线一直走下去,所见均是仿古建筑,仿佛参加了一场群贤毕至、如切如磋的文人雅集。
钟楼是历史中轴线与现代中轴线的交汇点。从这里拐一个弯继续走,风景顿时为之一变:以文德楼为中心,一边是教学区建筑群,以及拥有数字化教室的科学楼,另一边是功能齐备的体育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回首,身后是历史的滚滚尘烟;转而向前,便是无法遏止、永不停歇的新潮新风。
站在两条中轴线的交汇点,仿佛站在了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今日的我们如此,昔日的先贤亦如此。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先贤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教育。他们希望培养守住中华根脉的学子,也希望这些学子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中起锚、远航。
他们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左宗棠奏请兴办南菁书院、黄体芳为书院广纳贤才……在这里留下足迹的名臣、名儒、名贤数不胜数,更难得的是他们那种“贯通今古、怀抱中西”的格局和胸襟。
学校有一处“柳池”景点,便是在纪念左宗棠,旁边的书味亭挂刻了左宗棠当年为南菁书院藏书楼撰写的对联:“绎志多忘嗟老大;读书有味且从容。”左宗棠的教育观完美地呈现在这副对联中——教育首重立志,而实现教育目的最好的手段无过于读书。“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些左宗棠撰写的对联都在表达他“立志”与“读书”的教育观。
黄体芳除了留下“南国菁英,于兹孕育;江城忠义,由是裁成”的对联,还为藏书楼写下两副对联,一副是“书从历事方知味;理到平心始见真”,另一副是“东林讲学以来必有名世;南方豪杰之士于兹为群”,无不饱含着对南菁学子的深深寄望。在黄体芳看来,闭门读书远远不够,只有“历事”才能读出书中真味;“平心”则是黄体芳追求的人生境界,直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许这样的“历事”和“平心”,才能培养出黄体芳所言的“南国菁英”和“豪杰之士”吧。
“南菁”的名字取自朱熹笔下的“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何谓“南方之学”?《世说新语》载:“南人学问,清通简要”“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何谓“得其菁华”?《诗经》有云:“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菁,茂盛之态也,《毛诗注疏》云:“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
经由两条中轴线行至中央大道,可见旧日的南菁书院已经按原貌恢复,碑廊中的一块块石碑记载着南菁往事,也记载着南菁先贤的家国情怀。正是这样的家国情怀,引导着一代代学子从历史走向未来——他们不会踽踽独行,而是与千年文脉为伴,在上下求索中焕发出蓬勃生机。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1日第1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