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一份科学有效的试题,既反映出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情的研究深度。在高中历史命题设计中,教师要根据高中历史综合试题的题目特征及发展趋向对题目进行研究,也要主动地扩充资料资源,了解把握史学最新研究成果。同时,教师在命题设计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推动命题策略迭代优化的同时实现教师专业教学素养的提升。
明确历史命题主题,反映当今社会热门话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入学考试的内容愈发广泛,试题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并且日益重视时代背景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在进行命题设计时,教师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将历史唯物论引入命题整体规划之中。同时,教师还要将题目与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使试题体现“以史为鉴”的史学特点。因此,高中历史综合题目的命题方向要集中在国家治理、制度建设、人口、族群认同、民主与法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教师要立足实际,在题目考查中重点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和道路的优越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教师要通过深度挖掘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构建在高考评价体系视域下的“一体四维四环”历史命题设计模式,包括以四维为核心的命题设计路径及四环设计环节。该模式的形成有利于一线教师进行命题设计,服务教学设计与考试检测,助力教育教学改革。“一体四维四环”历史命题设计模式要从价值、思维、情境、任务四个方面展开,其内涵可以具体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进行命题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注意在题目中设置问题情境,以问题导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考查其学习动机;二是积极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对事实的认知,并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三是重视历史命题叙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丰富命题形式,重视对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
突出核心素养培养,制定命题设计评价量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上,教师主张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为主要内容,以多种历史观点为辅助。在培养时间和空间概念方面,教师设计题目往往选择图画形式,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关系检验学生归纳、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教师在史学知识实践能力上要突出“论从史出”的特点,在家国情怀素养上,教师设计综合题目要强调对国家、民族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以此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信心。
因此,在命题设计过程中,教师须制定高中历史命题设计评价量表。一方面,评价量表要能够精确评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阐释和家国情怀等关键素质。另一方面,评价量表还要能够精确评定学生对各种科目知识综合应用的集成程度,从而制定出实现等级赋分的描述性评价准则。在评价量表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微观与宏观的观点,侧重于学生对材料情境、现实问题的评价,同时在评价标准中也要适当加入一些能够考查学生迁移和创造能力的内容。例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资料和历史知识,剖析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历程。这就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通过逻辑联系归纳出基本史实,最终从时间、效果等方面展开思路清晰、逻辑顺畅的叙述,以此提高学生的构建能力。
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丰富课程命题设计资源
历史试题主要涉及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以及对学生历史思维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命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整理丰富的命题素材,编写各类命题设计和相关教学资料,丰富课程资源。同时,教师可以建立全面、精准的历史学科命题资源库,包括内容广泛的命题素材库、历年高考试题精选汇编、高质量模拟题及原创试题集,以及与之匹配的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和教案等教学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极大丰富历史课程内容,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此外,教师也要灵活运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教育经历赋能命题设计,尽可能构建属于自己的命题资源库,其中可以包含各类专著、期刊、历史试题、网络资源等,以便在命题时随时使用。教师在具备一定的命题能力后,需要创新形成自己的命题风格,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尝试进行自主命题,并将命题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也应当注重审核命题内容是否符合规定,从而实现教师命题能力的提升。
在高中历史命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从近年来的历史课程自主命题情况出发,拓展思维,重视对学生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同时,教师也要突出对学生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如史料辨析、逻辑论证等)的培养,紧扣家国情怀的价值内核(如文化认同、担当精神等),从而精准设计试题,实现从知识考查到育人目标的全面提升。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1日第1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