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躺平心态,如何激活他们的内驱力,调动他们的上进心?在我们身边,许多校长因为岗位调整,从优质校、城里学校的副职调到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任正职书记、校长。这些空降到一所新学校任书记、校长的普遍面临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每次遇到同类问题,我都会给这些校长讲一段小时候的经历,然后再支招。
小时候,遇到刮大风,菜地里的竹篱笆经常发生整排倾倒的现象。大风过后,父亲扶篱笆有个规律,即在竹篱笆的一头楔入一根手臂粗的木桩,把竹篱笆的头牢牢捆扎在木桩上;然后找几根带树杈的木棍,把中间部位倒伏的竹篱笆支撑起来,再在中间部位楔入木桩,把竹篱笆捆扎在木桩上。这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倒伏的后半段竹篱笆不用手去扶,竟然被带着自己竖了起来。父亲只要在竹篱笆尾部楔入木桩进行捆扎加固即可。
新到一所教师躺平心态严重的薄弱校,如何激活教职工的发展情态呢?其实与我小时候看父亲扶倒伏的竹篱笆道理是一样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扶起一头、撑起中间、带起后边。
先扶起一头。再薄弱的学校,教师躺平情况再严重的队伍,总能找到一两位有发展诉求的教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初到一所学校任职,首先要做的就是调研,通过观察、走访、座谈等方式,全面排摸每一位教师的情况,通过调查找到那些能扶一扶的“篱笆”。校长自己就是那根楔入土地的“木桩”,要让那些能扶起来的篱笆靠着你就能站起来。譬如给这些教师创造机会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职称评审,让他们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尝到成长、成功的喜悦。或者挖掘这类教师的闪光点,通过多种途径对他们进行宣传报道,让他们成为航标灯。扶一把,让他们和你“捆绑”在一起,借助你的力量让他们站起来,他们将会成为后面带起整片篱笆的关键力量。
再撑起中间。在“木桩”数量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要把整片篱笆竖起来,撑起中间这一步很重要。校长需要找几根撑篱笆的带树杈“木棍”。这个“木棍”就是区域内外那些专业引领者,或是教研员,或是名优教师,或是高校的教授。校长要物色几位和学校教师现有状况匹配度高的引领者,请他们帮你做撑中间篱笆的“木棍”。篱笆一旦撑起来与地面有一定角度了,你捆扎竖起来就轻松多了。当你在中间部位楔入第二根木桩,把已经处于半竖立状态的篱笆捆扎好之后,后半段篱笆就会跟着竖起来。最后,你只要在整道篱笆墙的末尾楔入一根木桩,对后半段已经竖起来的篱笆进行加固即可。
用扶篱笆做比喻来说明如何扶起躺平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虽然形象生动,但也只是一个比喻而已。因为篱笆是死的而人是活的。躺平的教师仅靠外力扶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唤醒内驱力。要让躺平的教师真正站起来,需要把他们变成一棵棵树或一片竹林,让他们向下扎根、向上生长。长成一道防风林,任尔东西南北风也刮不倒。
唤醒内驱力,需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断提升教育情怀;需要不断确认“人是意义的存在”这一命题,不断改进心智模式;需要不断强化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时刻不忘我们的社会性需要。只有时刻不忘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不忘初心,才能永葆对职业的敬畏感,让内驱力如强劲的马达不断轰鸣,砥砺前行。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想方设法唤醒全体教师的内驱力。紧盯内驱力设计师德培训、党建引领的学校发展方案、业务培训计划。
有了内驱力,就能向下不断扎根。要想向上生长,还要有强烈的发展诉求与一刻不停的学习力。有了发展诉求就能跳出舒适区;有了学习力才会学然后知不足。学校管理者要能激发全体教师自主发展的欲望。通过个体撰写自主发展规划、名优教师结对帮带,设立成长机制、目标引领等激活发展动力。通过教师阅读工程、教师论坛、沙龙等分享机制,促进教师不断学习。
扶篱笆,只能避免躺平;唤醒内驱力、注入学习力,才能让树或竹子长成风景。
(作者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浙江省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03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