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怼校长”“不惯着家长”“拒绝道德绑架”,网络段子将“00后”教师描绘成反对形式主义、抵制无效加班、拒绝阿谀逢迎的职场“英雄”,同时也构建了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叙事——老一代教师代表僵化体制,“00后”教师则是陈规陋习打破者。这种带有娱乐性的简化叙事遮蔽了教育世代交替的复杂性。教育的传承从不是简单的更新换代或非此即彼的对抗,而是不同代际教育者在专业实践与价值观念上的对话。
不可否认,“00后”教师确实呈现出某些鲜明的特征,但他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压力——高房价、职场内卷和社交带来的焦虑。所以,将“00后”教师简单归结为“职场整顿者”或“躺平一代”,都是对教育专业精神的消极解释。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是否取悦领导或家长,而在于能否真正启迪心智、传承文明。“00后”教师的独特价值恰恰体现在他们能够突破传统的思维藩篱,为教育注入新的可能。在某中学,“00后”教师放弃题海战术,借助短视频平台让学生创作英语短剧,意外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某小学,年轻的美术教师将数字绘画引入课堂,让农村孩子也能体验前沿创作方式。这些探索正是教育创新的自然呈现。
“整顿”一词隐含对抗性和断裂性,易制造代际的误解与对立。实际情况更为复杂。一些学校管理者反映,“00后”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常常能从老教师那里获得宝贵建议。同样,老教师关于课堂管理、学生心理把握的经验之谈,也能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教育智慧的传递不是单向的,当老教师传授班级管理经验时,“00后”教师可能正在教老教师使用最新的教学软件,这种双向互动才能构成教育的生命力。
代际差异背后是教育环境的深层变革。几十年前,“粉笔+黑板”是教学的标准配置,今天智慧教室已成常态;过去教师权威不容置疑,现在师生关系更趋平等;以往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如今则是学习的引导者。这些变化不由某一代人单独推动,而是社会整体演进的结果。
所以,实现教育代际的共生发展,需要构建更具包容性的职业文化。学校管理层可以设立“创新教学基金”,鼓励年轻教师尝试新方法,同时组织资深教师担任导师,形成知识共享机制;在绩效评价中增加教学创新的权重,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分数指标;建立轻松的跨年龄段交流平台,如教师沙龙、读书会等,畅通新老教师交流渠道,实现共同成长。
回望教育发展的长河,每一代教师都曾被质疑是“叛逆者”,也终将成为被超越的“传统派”。教育的进步不在于一代人“战胜”另一代人,而在于不同教育世代如何在保留核心教育价值的同时协力应对时代挑战。教育的未来不属于特定的年龄群体,而属于那些能够在传统与现代间架设桥梁的人。当我们放下对彼此的固有偏见,重点思考如何促进代际对话与专业共生时,或许教育会迸发出更多灵感和希望。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邹城市崇义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