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大学提出“放下手机,捧起书本”的阅读倡议。针对普遍存在的浅阅读现象,学校制定了“52经典悦读”目标,鼓励学生每周深入阅读一本经典著作。该计划依托“环境浸润—制度保障—思想交流”的育人体系实施:通过打造沉浸式阅读空间、构建长效激励机制以及开展深度共读活动,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此过程中,经典阅读不仅照亮了学生的成长之路,也日益成为滋养心灵的精神源泉。
一张书单的力量:从阅读选择到价值引领
清晨六点,晨光微露,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图书馆的灯光次第亮起。英语系大三学生李艾雯轻轻推开阅览室的门,翻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笔尖在纸页上沙沙作响。与此同时,她的平板电脑正播放着伦敦环球剧院《哈姆雷特》的排练视频。窗外鸟鸣婉转,室内书页轻翻,诗句、影像与自然之声交织,共同构成晨光中最美的阅读乐章。这样的场景,已成为越来越多川大学子的日常,而这一改变,源于一份精心编制的书单。
3年前,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多部门及专家,从839万余册馆藏图书中精选出52部经典,推出《四川大学“52经典悦读”书目》。书目包含26部中国经典和26部外国经典,覆盖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兼顾思想性、经典性与可读性。该计划以“52”对应一年52周,倡导“每周一本、循序致远”,其谐音“我爱经典悦读”,也寄托着以经典照耀青春、涵养精神的深远期望。
在书目研制过程中,专家以“固本浚源”为共识:图书馆原馆长党跃武援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强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筑牢青年信仰之基的必读经典;哲学系教授徐开来则立足“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指出《论语》作为民族智慧根脉的不可或缺性。这场关于“精神之源”的探讨,最终凝结为一份承载思想重量、彰显价值深度的经典书单。
学校将阅读纳入第二课堂体系,建立了“阅读积分—评优评奖—推荐深造”的激励机制。学生每完成一本精读并提交读书笔记,即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用于折抵社会实践学分,也可作为研究生推免时的综合素质评价参考依据。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校已有逾1.2万名学生完成至少28本精读书目,1300人全部完成52本阅读任务。其中,不少学生因在深度阅读中表现突出,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获得额外加分。
一场共读的变革:从“一个人读”到“一群人悟”
物理学院学生唐英峻在研读《时间简史》时提出疑惑:“宇宙大爆炸时,物质是如何诞生的?”这一问题在白春林教授主持的“经典共读会”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在图书馆“书香坊”里,教授领读、学生研讨、跨学科交流已成为常态。3年来,437场经典共读活动吸引了超过2万人次参与。每场活动都配备专业导师,采用“三个一”模式:围绕一本经典,邀请一位主讲人,开展一场跨学科对话。
白春林观察到,教学方式正在悄然转变。“过去是‘老师讲、学生听’,现在是‘一起读、共同悟’。”他举例说,“当理科生品读《论语》、文科生探讨《时间简史》时,学科之间的界限自然就被打破了。”
这种共读模式深刻改变着学习方式。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姚宇越将《沉默的大多数》中的独立思考精神融入毕业论文;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受《物种起源》启发,在科研中更注重“证据链思维”;法学院学生通过《论法的精神》深化了对“程序正义”的理解。
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自发组织的“逆向共读”——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王浩宇发起的“《史记》青年说”,邀请不同专业学生从管理、心理、传播等角度解读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吸引百余人参与。目前,全校学生自发组织的读书会已达57个,覆盖所有学院。
“共读的价值在于思维碰撞。”姚宇越深有感触地说,“在交流中,我们发现了自己思维的局限。”
一次对话的深度:阅读如何成为“心灵疗愈”
在望江校区“心灵书吧”里,柔和的灯光映照着《梦的解析》《被讨厌的勇气》《存在与虚无》等心理学经典著作。每周举行的心理读书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心灵对话的空间。
心理学教师李诗颖观察到,许多学生在读完《被讨厌的勇气》后,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课题分离”的意义。“阅读帮助他们学会与自己和解,而不是逃避现实。”数据显示,参与心理读书会的学生中,83%表示情绪调节能力提升,67%更愿意主动寻求心理支持。
去年10月,作家阿来在江安校区明德楼报告厅与学生共读《云中记》。现场座无虚席,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超过3.2万。阿来以“文学与记忆”为主题,深情讲述创作《云中记》的心路历程。当他说出“文学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领悟”时,全场寂静,唯有笔记本翻动的沙沙声。许多学生低头沉思,仿佛被这句话深深触动。
互动环节,来自四川西北部阿坝州的学生阿川问道:“如何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阿来轻声回答:“写作不是为了遗忘,而是为了记住。记住,就是一种救赎。”这场持续两个多小时的对话结束,仍有近百名学生围在台前,继续探讨生命、记忆与文学的意义。
姚宇越感慨:“阿来老师让我们看到作品与心灵的深刻联结,这激励我在创作中不断挖掘情感深度。”
一种文化的生成:从校园到社会的书香辐射
今年4月,四川大学成功举办第二十届阅读文化节。本届文化节以“阅读谱青春·书香致未来”为主题,开展了33项主题活动和81场专题讲座,吸引了上万人次参与。通过“校—院—社”三级联动机制,打造了一场全民阅读的盛会。
开幕式上,学校党委书记甘霖发布“书香川大2030”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设目标:改善阅读空间环境、优化数字阅读服务、推动经典著作传播。甘霖在讲话中指出:“大学的魅力不在于建筑的高度,而在于思想的深度。阅读,最能体现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质。”
文化节期间举办了多项特色活动:“经典诵读·青春回响”活动中,百名学子身着汉服齐诵《诗经》《离骚》,诵读声回荡校园;“科学之光·哲思之夜”论坛上,物理系教授与哲学系教授围绕《时间简史》展开跨学科对话;“图书漂流·爱心传递”行动向成都12个社区捐赠图书5000余册,惠及居民超万人。
闭幕式上,校长汪劲松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而非局限于机械记忆的学习者。”他勉励学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不断拓展视野、提升格局。
如今,阅读已成为四川大学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选书目确立培养方向,借助共读活动创新教学方法,依托深度交流促进思想成长。
在技术重塑教育形态的时代背景下,四川大学选择以“慢阅读”回应“快消费”,用“深阅读”培养具有深厚学养和责任担当的未来人才。这种坚守展现了新时代大学应有的文化定力——让经典照亮现实,让书香浸润心灵,让阅读成为青年探索世界的指南针。
这所大学正以最沉静的方式,做着最深远的事——以经典抵御浮躁,以阅读重塑灵魂。
(作者单位系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