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不是终点,而是孩子理解成长的起点。”9月7日,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迎来一场特别的首映式——纪录电影《策划我的毕业礼》正式上映。没有剧本,没有表演,镜头真实捕捉了六年级学生策划毕业礼的点点滴滴——从围坐探讨“毕业是什么”的懵懂,到竞聘项目经理时的紧张与雀跃,再到布展排戏中的争执与协作……每一帧都是六年校园生活的缩影。
这场毕业礼并非凭空而来,它源于学生的真实愿望。作为红岭实验小学首批学生,他们在六年级下学期渴望为小学时光留下独特印记。“孩子们希望自主告别童年,而课标也鼓励将策划活动、核心素养与跨学科学习融入实践。”校长臧秀霞表示,“这不仅是一场活动,更是一次以毕业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强调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于是,一场由12岁学生自主策划的毕业礼拉开帷幕。策划过程既保障全员参与、快乐体验,也契合多学科融合的教学逻辑:语文课撰写策划书,美术课设计展览,音乐课编排节目——原本零散的知识,通过“毕业礼”这一真实任务被有机整合为系统化的学习框架。
活动的两大核心是学生自主策划主题展馆与毕业戏剧。纪录片中,学生向校方申请经费与场地,策展六年来的各类作品,合作编写并排演戏剧——这无不体现了多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融汇运用。
在主题展馆筹备中,美术学科的“展示设计”知识帮助学生优化作品呈现方式;数学学科的“比例计算”与“图形测量”被用于展柜尺寸测算与平面图绘制;科学知识助力学生解决了LED灯带安全安装等问题。毕业戏剧排练中,语文能力体现于剧本撰写,音乐素养支撑曲目编排,英语应用于人物主题发言,道德与法治课程则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理解合作与责任——例如曾有一个小组因“谁当主持人”而发生分歧,最终学生通过自主协商达成“轮流主持”的共识。
这一切被真实记录于《策划我的毕业礼》中。该片不仅是学生成长的见证,更是红岭实验小学课程改革的缩影。很多人惊讶:十来岁的孩子怎能完成如此复杂的项目?答案藏在学校的“课程地图”里。
据了解,学校一至六年级以“三大关系”(我与自我、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为主线,每学年设置多个跨学科主题任务。一年级“认识校园”融合数学测量与语文写作,三年级“祖国主题展”结合美术与语文,五年级“社区调研”整合科学分析与道德思考。六年持续锻炼,使学生早已习惯跨学科思维与真实问题解决。
“毕业策划并非从零开始。”六年级班主任侯淑慧举例,“负责布展的学生三年级就做过班级展览,懂得作品分类与介绍牌撰写;负责流程的学生四年级组织过节日活动,具备分工与时间管理能力。”这场毕业礼策划,实际上是学生六年积累的综合能力在复杂任务中的集中展示。
学校的支持系统同样关键:每周固定“跨学科课时”,保障小组讨论与方案推进;教师从“指挥者”转变为“支持者”,仅协助梳理流程、引导解决矛盾,不干预决策;学科教师“协同备课”,如语文与美术教师共同设计“策划书+展览”任务,确保知识整合与目标不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表示,这部电影真实呈现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度与成效,是“素养导向教育的一次成功实践”。
正如电影海报所写:“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课程,是让每次成长都有回声。”这场没有彩排的毕业礼,每一幕都是教育的真实写照。它不仅是一部学生电影,更是一幅“未来学校”课程变革的生动画卷。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