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嘉论

育美者常怀从容之心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姜 源 来源:中国教师报

教育是一项需要从容心态的事业,美育更是如此。美育非疾风骤雨的耳提面命,而是春风化雨的无声浸润;非几门课程的专属职责,而是整个教育过程的自然属性。

在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简称“央美实验学校”)的多年实践中,我们始终以平和、持续且系统的方式,将美育融入校园每个角落、每门课程、每次活动及师生日常言行。这并非迎合外在评价,而是源于对教育本质的认知——美育关乎品味、情感与人格,理应成为学校文化的底色和师生共同的精神坐标。

提及美育,许多人首先想到美术课、音乐课或艺术特长培养,但美育的内涵与外延都远不止于此。它是观照世界的方式、情感表达与价值判断的途径,更是文化传承与心灵滋养的载体。正因如此,我们从办学理念层面便将美育视为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核心维度,融入“尚美”文化,让崇尚美、创造美、认知美、享受美成为全校上下的共同追求。

走进校园,没有标语与刻意装饰,取而代之的是宁静深远的艺术氛围。楼道、走廊等公共空间陈列着来自全国各地25个门类、600余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些非遗作品并非锁在陈列柜中的“标本”,而是融入师生日常动线。学生课间路过,或许会被一幅刺绣吸引;上下楼梯时,一件陶艺或漆器可能让他们驻足。这种不经意的“遇见”,正是美育最自然的发生形态。

课程是美育的系统支撑。课堂是美育高频、系统发生的场所。在央美实验学校,美育不是艺术类课程的“特权”,而是所有学科共同的教育责任。语文课的文学意境、数学课的逻辑严谨、体育课的动作节奏、信息技术课的界面美学,皆可成为美育载体。

通过构建“尚美课程体系”,央美实验学校推动美育目标跨学段贯通与跨学科融合。这项探索已纳入北京市“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十二年一贯制美术特色学校尚美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从小学到高中,美育不再是模糊概念,而是有目标、有层次、可评估的教育实践。我们期望学生不仅知晓何为美,更能理解美之成因、掌握创造美的方法。

德育是美育的情感延伸。立德树人离不开情感认同与价值共鸣,而这正是美育所能提供的。自2013年起,学校持续开展“经纬德育模式”实践与研究,核心之一是将美的体验与善的引导相结合。借助美育主题班会、校园艺术节、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自然建立对诚信、友爱、责任等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比如,在合作完成壁画、共同排练话剧时,学生不仅能提升艺术技能,更能真切体会合作、尊重与坚持的意义。这种“以美促德、融德于美”的方式比单纯说教更能深入人心。

教师是美育的关键力量。任何教育理念的落地最终都要依靠教师,美育更是如此。美育的本质是感染与启发,无法通过标准化流程实现。因此,我们将师资队伍建设视为美育扎根的关键。学校每月开展校本培训,围绕“美学素养提升”“美育实践方法”“学校文化策略”等主题,助力教师理解、认同并践行美育。我们鼓励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探索美育融入课堂的自然路径。语文教师带领学生从汉字结构中感受形体之美,数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中领悟比例之美,历史教师从传统器物中解读文明之美……这些看似微小却持续的课堂实践,让美育真正“活”了起来。

从容是美育应有的心态。在追求效率、渴望速成的时代,美育略显“缓慢”,但它恰恰需要教育者的从容与坚守。美育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其回报是长期、内化且难以量化的。一个孩子可能因一次画展萌生艺术兴趣,因一首诗歌思考生命意义,或因校园雕塑感受文化温度——这些瞬间无法精确衡量,却可能影响其一生。

作为传美、育美的教师,我们应该以十年乃至更久的时间尺度看待美育价值,不过分追求外显、可量化的成果,更关注美育是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成为他们情感世界的一部分。这一切源于我们所理解与践行的教育家精神:不功利、不浮躁,尊重规律,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坚信,真正的美育是日常的、文化的、心灵的。它不张扬却最有力量,不急促却最持久。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