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书里的‘红小鬼’真的和我们差不多大吗?”
“他们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不害怕吗?”
在初二年级的《红星照耀中国》阅读分享会上,学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这本诞生于1937年的纪实作品,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真实故事,而今天,它正以全新的方式走进“00后”的课堂。
为了让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学生真正理解抗战精神,让红色经典从“必读书目”变成“心灵读本”,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七中学语文教研组以《红星照耀中国》《红岩》等红色经典整本书阅读为载体,探索出一条“读进去—走出来—活起来—传下去”的革命文化精神传承路径。
读进去:让心灵在文字中相遇。红色经典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因此我们的阅读旅程从“寻找书中的同龄人”开始。翻开《红星照耀中国》,学生小陈找到了那个才13岁的“红小鬼”:“背着比他自己还高的步枪,说‘红军帮助穷人,所以我为红军打仗’,他眼神里的那种亮光,真让人忘不掉!”《红岩》中,小萝卜头的命运更引发了唏嘘。学生小文在笔记中写道:“他攥着半截铅笔头,在昏暗的牢房里偷偷画小鸟、画太阳,他多想看看外面的天是什么颜色?他的处境让我难过。”当学生从书中同龄人的命运中捕捉到一种既遥远又熟悉的青春感,那层历史隔膜便悄悄被撕开了一道缝隙,带领他们进入沉浸式阅读,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亲历者,回到文本中继续思考“为什么红军能在极端条件下生存”。
走出来:让精神在对话中复活。单纯的感动需要沉淀为理解。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走进那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在整本书阅读中设置读书会、话剧、演讲比赛、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在阅读分享会上,我们设计了“信仰之问”的讨论环节:“是什么支撑着‘红小鬼’在缺衣少食的行军路上依然歌声不断?是什么让成岗在酷刑下拒不交出《挺进报》的印刷工具?”起初,学生笼统地回答“为了革命”“有信仰”。于是,教师引导他们深入文本细节去体味特殊历史条件下那份具体的心境与选择。
《红星照耀中国》中,一位红军将领告诉斯诺:“我们革命,就是为了让下一代不再像我们一样受苦。”学生小佳深受触动:“原来他们忍受一切艰难困苦,心里装着的是对未来的期望,是对我们这些后来者的爱。”在《红岩》阅读中,学生自编自演了“渣滓洞的黎明”情景剧。饰演江姐的女孩说:“当我念出‘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时,手真的在抖——那不是台词,是信仰。”
活起来:让历史照进现实。为了让历史不再是纸上的铅字,我们精心策划了“抗战精神在身边”的研学活动。学生带着问题出发:“在我们这座城市,曾发生过哪些抗战故事?我们身边的长辈,他们的记忆里还留存着怎样的烽火岁月?”他们查阅地方志、探访纪念馆、走访身边参加过抗战的老共产党员和革命前辈,倾听祖辈的故事。当学生走访本地抗战遗址,采访老战士后代,再对比《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描写,撰写《我们的红色基因调查报告》时,有学生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学校旁边的老巷子曾是地下交通站,书里的故事离我们这么近!”
学生小林的爷爷曾是抗日儿童团员,老人激动地拿出珍藏的儿童团臂章照片,讲述当年如何站岗放哨、传递鸡毛信。小林在班级分享会上说:“爷爷讲起牺牲的小伙伴时声音哽咽了。以前觉得战争很遥远,现在感到那份勇敢就在我身边流淌着。”
传下去:让传承绽放时代光芒。当感动与理解在内心积蓄,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在和平年代,如何让这份精神延续其光芒?学生自发组织起来,讨论并形成了“青春·责任·行动”的倡议书。学生走进社区,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读报;周末自发组成小组,在公园进行抗战历史知识的义务讲解;更在班级内部实施了“珍惜时光,不负韶华”的学习互助计划。学生小杰在总结会上说:“以前觉得爱国、奉献这些词很大很空,现在明白了,它就在我们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每一次值日、每一次帮助同学的行动里。”
当学生在阅读笔记中写下“小萝卜头渴望的自由,我们拥有着,怎能不珍惜”;当他们在社区服务后感慨“能为别人做点小事,心里很踏实”;当班级学习氛围因互助计划悄然改变……我知道,那些沉睡于书页间的抗战精神已在他们的心田里悄然苏醒,长出了微小却真实的嫩芽。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七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8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