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美术

刀痕深处 精神拔节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邓 邻 陆文静 来源:中国教师报

版画工坊里“笃、笃”的木刻刀声响起,九年级学生小陈握着圆头笔刀,在木板上细细雕琢着冲锋号的轮廓……今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广西柳州市第八中学依托10年版画教学积淀,以创新实践唤醒沉睡的历史——让烽火岁月“活”在刻刀下,让精神传承“烙”进体验中。

专业筑基:创新课程矩阵。为了厚植课程专业根基,学校美术团队专程赴深圳博物馆《大师印痕》版画展,深切体会版画艺术家将生命与国家命运紧密熔铸的坚定信仰。团队将研学所得的震撼与思考化为课程建设的底气,构建“基础普及—特色提升—跨界创新”的课程矩阵,像版画套色般随学段层层叠加深度,精准着色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田。

启蒙:精神徽章,随身携带的信念。初一年级教室里,学生正埋头雕刻橡皮章。学生小李小心翼翼地勾勒鲁迅先生“横眉冷对”的眉眼轮廓。教师轻声指导,“想象一下,80多年前鲁迅先生就是用这样的眼神,用笔和刻刀当武器,唤醒国人!”刻完最后一刀,小李兴奋地将橡皮章蘸上红色印泥,“啪”地一声盖在自己的书上。“看!我的‘精神徽章’!以后一看书,就想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硬骨头!”学生小王的吹塑纸版藏书票上,版画《人桥》中战士搭桥的剪影旁,印着他稚嫩却认真的字迹——“铭记·自强”。200多枚这样的藏书票夹在学生的课本里,让翻开的每一页书都成为微型的精神展台。

拓展:科技助力,让教材“活”在眼前。美术教室的讲台上,一位身着长衫、留着标志性一字胡的“先生”正缓缓“站”起——这是工坊基于经典《鲁迅像》版画开发的AI数字人。AI数字人不仅能讲述历史,还能与学生互动问答。当版画《人桥》在屏幕上“动”起来,学生瞬间屏息——英勇的战士弯腰在“人桥”上快速跑动着,河水奔涌,炮火在远处明灭。“瞧!主要色调黑颜色里点缀着橘红与黄绿色。”教师指向冷暖对比的动态画面,学生小陈说:“原来静态版画波纹的刀法里藏着惊涛骇浪!”课后,学生尝试用AI将泸定桥战役的老照片生成版画作品,再用吹塑纸复刻。对比自己的手刻版画后,他们说:“还是亲手刻的刀痕,更能感受到当年那种拼命的力量!”

深耕:刀痕深处见精神。版画工坊里,学生小刘用三角刀在《铁血长城》上刻出战士贲张的肌肉;胶版AI创意组设计的《烽火读书会》里,学生小林套印的烛光“刺破”幽蓝底色,他说:“这微光,是战火中的希望!”学生在社团课程中不断锤炼技法,创作的抗战主题作品在自治区级以上比赛中获奖率提升30%,充分展现了德育与专业技法融合的教学成效。

创新“活化”:历史在身体力行中滚烫。要让精神扎根,只在教室里“刻”还不够,更要让身体记住历史的“重量”。

学校运动会上,操场中央架起了一座由10米长的粗麻绳搭建的“泸定桥”。当冲锋号骤然响起,十几名“红军战士”眼神决绝、扑上“铁索”,粗糙的麻绳磨得手心火辣辣,汗水浸透灰色的仿制军装,可一抬头看到旁边同学咬牙坚持的脸,脑子里就只有一个念头:不能松手!当最后一名“伤员”被搀扶着“冲”过终点,操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观战的教师眼眶湿润:“学生磨红的手、踉跄却坚定的步子,让‘不怕牺牲、众志成城’这8个字突然就有了千斤重,砸进了每个人心里。”

云端回响:让刀刻的精神“飞”出校园。精神的力量,需要被看见、被传递。教学楼的长廊成了“版画里的抗战史”展览馆。《冲锋的号角》《抗日胜利》《烽火读书会》等作品悬挂其间,吸引了许多学生驻足。此外,一场特别的“鲁迅徽章”文创活动也在艺术节上演。学生小李坐在工作台前,将亲手雕刻的鲁迅橡皮章稳稳地按在圆形纸片上,学生小王接过纸片、铁托和透明膜一起放入徽章机。“这比单纯看展览更震撼”!历史教师举起刚买的徽章,“学生亲手拓印、组装、传递,鲁迅的硬骨头通过一枚枚徽章‘佩’进心里了。”

线上的“抗战精神版画云展厅”也是一种创新,扫码进入不仅能360度欣赏每一幅作品,还能点开视频,看到学生在工坊里专注刻版、在操场上奋力攀爬的身影。云展厅打破了地域限制,让德育和美育成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这场融合了传统技艺与前沿科技、课堂学习与身体力行的实践,让抗战精神在学生的心田和行动中真切生长。80年前的烽火与今天的青春,在刀痕与光影间完成跨越时空的庄严对话。

(作者单位均系广西柳州市第八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