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守道铸魂: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育人使命与关键素养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乔 昱 来源:中国教师报

置身技术革命浪潮,新时代教师必须主动拥抱日新月异的科技革新,积极探索教育新路径、勇于开拓创新实践,更要坚守教育本质和教师的天职使命。在技术迭代的纷繁图景中,教育工作者须始终锚定“人”的主体性坐标,在师生间的深度对话和思想碰撞中,实现教育互动和文化传承。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与深度渗透,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然而,无论如何迭代,作为教育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技术的价值最终要回归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如果教师将教育互动全盘托付于技术工具,表面上实现了教育效率的提升,却将陷入效率至上的工具理性陷阱。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不仅消解了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人的主体性,弱化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更在无形中埋下教育异化的危机隐患。因此,教师应当坚定守“道”之本、铸“人”之魂,在技术洪流中坚守教育本质,以四力浇筑智能时代教师素养。

人工智能时代,获取知识变得前所未有便捷,教师时常面临学生的“质疑”:“经典诗词一搜索就能找到,我们为何还要背诵?”教师能否回应来自数字时代“原住民”的困惑?

应当看到,当缺乏与现实生活的深度联结、缺失真实的生命沉淀和感悟,学生就难以真正领略诗词中蕴含的意境之美和情感内核。这些搜索得来的文字符号不能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更毋论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文化积淀。

在人工智能引发职业替代焦虑的当下,在人们不断质疑AI是否会取代教师之时,我们更应积极探寻“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底,以此应对现代社会的认知危机。

教育始终围绕“人”展开,本质上是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探索以及建构。在此过程中,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探寻生命真谛、树立正确价值追求的重要使命。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其树立理想目标,助力学生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文化人”的蜕变。教育的目标并非局限于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培养具有崇高精神境界和健全人格的人。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传道”的教师永远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他们教授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引领着学生对精神境界和生命情怀的不懈探索和追求。

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历史节点,教育变革既非对传统的背离,亦非对技术的臣服,而是一场关于“人如何成为人”的再启蒙和再思考。在这场变革中,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既要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年积淀的精神火种,又要能够驾驭智能技术的时代之舟。因此,教师应当着重培养以下四方面能力。

技术驾驭力。智能时代,教师须把握好科技工具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平衡。教师一方面要熟练运用AI、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另一方面更要坚守教育本质,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例如,当AI能够高效批改作文,教师的核心任务并非与机器比拼效率,而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温度。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种“出入技术”的智慧:既能深入了解技术的内在机制、挖掘其育人潜能,又能超然工具之外守护教育的人文本色。

文化解释力。教师需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让经典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僵化不变的标本,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教师需要在当下的数字语境中赋予经典文化全新的当代生命力,通过深度解读和创新阐释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魅力,打破时空隔阂。

思维架构力。教师需要突破学科界限,运用系统思维整合零散知识。如今,教师的价值不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碎片化知识,而在于培育学生构建认知框架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海量信息中提炼思维范式,在跨界知识间梳理出清晰的认知脉络,引导学生建立更好的理解结构。同时,教师要具备国际视野,引导学生从不同文化和学科视角理解世界。

精神感召力。教师需要凭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这种精神感召力深深扎根于教师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坚守。看似无形的感召力,实则是教育最根本的力量所在,真正触动心灵的教育往往发生在师生灵魂碰撞的瞬间。

庄子曾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智能技术无限拓展教育疆域的今天,更需要警惕“以有涯随无涯”的迷失。我们所谈的教师“四力”,技术是基座、文化作桥梁、思维建框架、精神立高度,归根结底是要在技术迭代中守护教育本真。未来,教师应以“守正”之心传承文化基因,以“创新”之智拥抱技术变革,真正成为智能时代传道立德、以文化人之师。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