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让教育家精神从理念变为风景

发布时间:2025-10-21 作者:樊裔华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21年,我到上海市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前身)担任校长。这一年,正是我们学校建校第十年,这让我想到了一首歌曲《十年》。建校初期那一批骨干教师陆续进入中老年,工作热情减退,甚至开始呈现“躺平”状态。中青年教师慢慢开始摇摆不定,仿佛失去了与成长再度“拥抱的理由”。歌曲《十年》的创作打破常规,其自由的旋律深受听众喜爱。这也启发我们在教师培养上尝试打破常规,改变自上而下的策略,自下而上关注教师需求,提供支持,辅助教师成长。

从“班味沉沉”到“银发闪闪”:老教师的“葵园逆袭记”。老柴是自然学科资深教师,2021年我到三实小时,他正是接近退休可以躺平的状态。学校为了持续推进项目化学习,开辟了“葵园农场”。没想到,老柴自发在每块地上种了不同的蔬菜。早上在农场相遇时,我问他:“这又脏又累的体力活,你怎么就做得那么起劲呢?”老柴头也没抬,一边干活一边说:“因为孩子们和我都喜欢!”我心头一热,这不正是孔子说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吗?趁此机会,我与他“约法三章”:要把课程建设好,把青年教师带领好,把学生培养好。没想到,他真的把农场变成了课堂,开发的课程被评为上海市优质课程。退休那天,他握着我的手说:“樊校长,谢谢您让我在教育最后一站又找到了价值。”

从“职场小白”到“通关大神”: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路”。2023年,我校从六年制小学转型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又恰逢区内人事制度改革,教师招聘困难重重。比如今年我校新入职的14位教师中,有13人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嗷嗷待哺的新教师,一片空白的新教研组,如何推进“双新”?回想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从青年教师到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校长,再到“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主持人,我始终在课堂上、与师生在一起。我认为,抓课堂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由路径!于是,我校初中语文教研组在研训员的带动下,两周举行一次大组教研,一周进行一次备课组研讨。每次教研先进行单元解读,再上课、说课,组内人人评课,专家指导,教师再共上这一课,研训员持续跟踪,精益求精。可谓是“研透一节课,带动一批人”。

陶行知说,一切事情的落实都在一个“干”字,“干”是教育家精神最生动的诠释。凭借这样的实干精神,我校不管是新入职教师,还是小学转型到中学的教师,都走上了成长高速路。

从“查无此组”到“盛会C位”:综合组的“跨界出圈法”。一般来说,综合组在学校是比较“低调”的,他们在教研上遇到的挑战也是比较大的。于漪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合作才能共赢”。综合组由心理、自然(科学)、劳动、信息科技等多个学科组成,近年来在心理骨干教师吕大为的带领下,形成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双课联动”的培养机制,并致力于推动跨学科与项目化学习的实施,相关成果在2023年的教博会上进行了展示。骨干引领,同侪共济,一向低调的综合组逐级攀升。

这些何尝不是教育家精神的生动诠释?今年我校获评上海市教育家精神实践培育基地,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未来,我们将努力把教育家精神从一种崇高的理念,转化为可触摸、可实践、可生长的校园文化,打造教育家精神主题长廊,开发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教师成长课程,在校园内规划“向阳壁”“向阳大道”等“葵园十景”……让教育家精神从理念变为风景,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在其中感受温暖、汲取力量,变成真正的教育基因。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