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河北省隆化存瑞中学:让存瑞精神“活”在校园里

本报记者 韩世文 | 李福顺

发布时间:2025-10-21 来源:中国教师报

1948年5月25日,隆化中学的壕沟里,19岁的董存瑞手托炸药包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之路。当年7月10日冀察热行署决定并报中央军委批准,为纪念在收复隆化战斗中英勇顽强舍身炸敌堡的人民英雄董存瑞,将隆化中学改称为“存瑞中学”,以志永垂。

追溯校史,存瑞中学的诞生本身就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相连。1945年9月,热西专署在抗战胜利的曙光中筹建隆化中学,结束了隆化没有中等教育的历史。建校之初的4个班级、10名教师、180名学生,在战火中坚持学习,参与革命活动。

“存瑞中学的校史,就是一部存瑞精神的实践史。”学校党委书记孙龙兴站在校史主题教室内,指着一组黑白老照片说。1951年3月,毁于战火的学校重新开学,180余名学生在临时教室里复课;20世纪60年代,学校与村合作开办油坊、粉坊,师生开垦稻田、创办工厂自筹经费办学;改革开放以后,学校不断推行教学改革,成为河北省重点中学。如今,在占地90亩的校园里,260名教师与2000余名学子在现代化的教学楼中与董存瑞烈士雕像交相辉映,诉说着传承与发展的故事。

80年来,这所因英雄董存瑞而得名的学校,始终将“忠诚、担当、奉献、创新”的存瑞精神融入教育血脉,培养了近4万名胸怀家国、勇于担当的毕业生。审视这段发展史,学校始终面临着一个特殊命题:如何让英雄精神顺应时代潮流,在当代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因此,存瑞中学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尝试解决好三重矛盾——存瑞精神与现实价值观的认知冲突、学习与德育活动的时间冲突、学生成绩与德育目标的冲突。

解构英雄:化解精神传承的认知冲突

“在生命至上的时代,舍身炸碉堡的牺牲是否值得”“和平年代,英雄精神还有现实意义吗”?在信息时代和多元价值观交织的今天,部分学生对董存瑞的英雄壮举产生困惑。如何通过创新的教育方式化解这种认知冲突,是这样的英雄学校面临的新课题。

解构英雄,将高大上的英雄形象还原为有血有肉的青春榜样。在学校《存瑞精神》课程中,着重解读“参军前的董存瑞”:13岁的董存瑞,因地主抓走老师而失学,用土炸药炸毁地主家的供桌;14岁的董存瑞和同龄人一样喜欢摔跤、打陀螺,却主动承担起儿童团警戒、传信的任务。这些细节让学生意识到,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平凡中不断淬炼成长起来的。

针对“牺牲价值”的困惑,学校开展“跨越时空的对话”主题活动。组织学生以“假如我是董存瑞”为题撰写作文,在历史情境中理解英雄的选择;邀请部队官兵进校园讲述战斗经历,让学生知道“舍身炸碉堡”是为了减少更多战友的牺牲;开展“存瑞精神的时代价值”辩论赛,让学生在交锋中明白:和平年代的“牺牲”,可以是科研工作者的默默坚守,可以是天灾困境中的挺身而出,可以是普通人的敬业奉献。

更重要的是用现实案例“重构英雄精神”,让存瑞精神与当代价值观同频共振。学校梳理校友中的“新时代存中人”:有扎根教育30余年的教师,用奉献诠释忠诚;有抗疫一线冲锋的医生,用担当践行使命;有攻克技术难关的工程师,用创新延续精神。这些榜样让学生懂得:英雄精神就在身边,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

“董存瑞的忠诚,是对信仰的坚守;我们的忠诚,可以是对学习的努力、对集体的负责。”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同”,从“难以理解”变为“自觉践行”,不断转变认知,理解英雄的时代价值。

渗透精神:破解学习与育人的理念冲突

“作业都写不完,哪有时间开展德育活动”“这些红色教育占用太多学习时间,会影响成绩吧”?这些疑问,不仅来自学生,还来自部分家长和教师。学习与德育活动的时间冲突,本质上是“智育至上”与“五育融合”的理念冲突,需要用“渗透式教育方式”打破对立。学校德育副校长王德生这样解读。

存瑞中学将“德育活动课程化”,让红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语文课将英雄事迹改编成课本剧,数学课用数据分析隆化战役的战略部署,物理课研究“炸药包”的力学原理,音乐课唱好英雄歌曲……通过开发“存瑞精神+学科”融合课程,让德育成为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生物教师还将董存瑞“院中堡垒”练兵法与科学探究结合,开发出“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既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又深化了对创新精神的理解。

学校还推行“微德育”,如利用课前3分钟唱一首红色歌曲,晚自习前组织一次“精神感悟”分享。这些见缝插针开展的碎片化教育活动,不占用整体学习时间,却能提振学生士气,持续浸润学生心灵。更重要的是建立“弹性时间”机制,将大型活动安排在节假日或周末,如“清明祭扫”放在清明节假期,“重走英雄路”研学利用周末时间;对必须占用课内时间的活动,通过调整课程表、压缩非核心环节等方式弥补学习时间。学校开发“德育学分制”,将志愿服务、红色宣讲等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与学业互补的机制,引导学生认识到全面发展比单纯的分数更重要。

“起初反对孩子参加一些活动,怕影响学习。后来发现孩子不仅学业没受影响,性格也变得开朗了,主动性增强了,还会合理安排时间了。”高一年级学生家长王先生的态度转变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学生的成长不会因为那些非学习的时间而降低品质,反而会因为看不见的精神而更具力量。

创新价值:弥合教学与教育的目标冲突

“抓德育会分散学生精力,影响升学率”“德育搞得再好,成绩上不去有什么用”?在应试目标驱动下,学生成绩与德育目标的冲突成为高中最现实的挑战。

为破解这一矛盾,存瑞中学建立了“以德促学”的实证体系,用实例打破认知误区。跟踪学生发展近5年后发现,积极参与德育活动的学生不仅思想品德突出,学业成绩也比较突出;参与存瑞话剧表演的学生,语文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明显优于其他学生。

学校还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破除“唯分数论”。在学生评价中实行双维度考核,学业成绩占60%,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指标占40%;在教师评价中,将德育成效与教学成绩同等对待,设立“师德标兵”。这种评价导向让师生都认识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考试的机器”。

“以前总觉得抓德育是负担,现在发现,当学生有了家国情怀,有了责任担当,学习就有了内驱力。”高三年级教师富景晨去年所带班级,学生成立互助小组,借鉴董存瑞“院中堡垒”的写作精神,高考成绩反而比往届更好。

“存瑞中学的使命,就是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校长潘伟表示,学校将继续以存瑞精神为指引,培养更多“对党忠诚、主动担当、甘心奉献、勇于创新”的时代新人,让董存瑞烈士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永远充满希望与力量。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