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抗战精神从历史深处走进校园、融入学生成长,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吉林市第十三中学(简称“吉林十三中”)立足地域抗战文化资源,通过课程浸润、活动赋能、实践内化、环境熏陶四维发力,逐步“让抗战精神活起来、让学生成长实起来”,走出了一条红色精神育人的特色之路。
进课堂、入头脑,课程浸润。为避免抗战精神教育“碎片化”“口号化”,吉林十三中将其融入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拓展隐性课程,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让抗战精神以可学、可悟的方式走进学生认知。
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立足教材,挖掘其中的抗战精神元素,实现“课课有德育、节节有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师讲解《芦花荡》《黄河颂》等课文时,结合白洋淀、黄河流域的抗战历史,引导学生体会“小兵张嘎”式的少年担当与“保卫黄河”的民族豪情;在历史课堂,围绕“抗日战争”单元,开展“吉林抗战故事分享会”,通过“小组汇报+史料展示”的方式,理解“局部抗战始于东北”的历史意义;在思想政治课堂,以“抗战精神与当代青年责任”为主题组织辩论会,将历史认知转化为价值认同……
吉林市作为东北抗战的重要战场,留存着丰富的抗战遗址与故事。学校依托这一资源,组织教师编写《吉林抗战记忆》读本,分为“松花江上的怒吼”“雾凇城里的坚守”“白山黑水的脊梁”三个篇章,收录18个本土抗战故事作为初一、高一年级的必修课,采用“故事讲解+情景模拟+心得撰写”的模式教学。
学校还利用晨读、午休、校园广播等时段开设“抗战精神微课堂”,出版《抗战精神专刊》板报,让抗战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现“时时可学、处处可悟”。
可感知、能体验,活动赋能。学校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让抗战精神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认知”走向“体验”。每年9月学校都会举办“抗战精神进校园”主题月“五个一”活动:一场开幕式、一场演讲比赛、一场情景剧表演、一场书画展、一场合唱比赛,实现全员参与。
学校各班结合自身特点开展“英雄伴我行”特色活动,让抗战精神融入班级文化。如初一(1)班开展“每周一英雄”活动,高一(3)班建立“英雄读书角”,初二(2)班开展“给英雄写一封信”活动……这些活动让抗战精神从“学校层面”下沉到“班级层面”,成为班级凝聚力建设的重要纽带。
见行动、促成长,实践内化。吉林十三中注重引导学生将对抗战精神的认知与感悟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通过“走出去”实践活动,实现精神的“知行合一”。
学校与多家单位签订“德育实践基地”协议,每年组织初一、高一年级学生开展“重走抗战路”研学活动,参观“劳工苦难展区”“反抗斗争展区”,沿着当年抗联战士的行军路线徒步拉练……
学校成立“抗战精神传承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一次走访慰问、一次社区宣讲、一次文物保护的“三个一”志愿服务,让学生从“抗战精神的学习者”转变为“抗战精神的传承者”,在实践中深化对“责任”“奉献”的理解。
融校园、润心灵,环境熏陶。校园环境是“无声的德育课堂”。吉林十三中打造“抗战精神文化校园”,通过显性的环境布置,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抗战精神的熏陶。
学校在教学楼一层走廊打造了长50米的“抗战精神文化长廊”,设置“历史回顾”“英雄群像”“精神传承”三个板块,成为学生课间、放学时的“打卡地”,许多学生在英雄肖像前驻足观看,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在学校操场北侧,建设“抗战精神主题园”,设置“抗战英雄肖像展”“抗战名言栏”“和平鸽”,“学生入团宣誓仪式”“抗战精神主题班会”常在这里举行,让学生在庄重的环境中感悟精神、升华情感……
经过多年实践,吉林十三中用抗战精神引领学生成长,实现了“三个转化”:将“历史记忆”转化为“课程资源”,让抗战精神可学;将“精神内涵”转化为“活动体验”,让抗战精神可感;将“价值认同”转化为“实践行动”,让抗战精神可行。从而让抗战精神跨越时空,成为新时代学生成长的“精神灯塔”,引导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三中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