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特级教师谈教学·叶 柱⑥

“照做”与“创生”的和谐并行

发布时间:2025-10-21 作者:叶 柱 来源:中国教师报

我之所以萌生如题的想法,主要是缘于课例的触动及由此生发的思考。

小学数学有堂经典课《面积和面积单位》。为了引出“面积单位”的学习,人教版教材编排了这样的活动:面对两个无法直接通过观察比出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选用“小三角形片”“小圆片”“小正方形片”作为单位来测量它们的面积,从中体会“小正方形片”作为面积单位模型的适切性……为了落实教材意图,许多教师上课时会直接提供这三种学具,请学生展开实践、测量面积。无须很长时间,学生自然有所发现,小三角形片、小圆片摆放时难以做到“密铺”,用小正方形片显然更好。由此,教师顺利过渡到“平方厘米”等常用面积单位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组织,在顺畅的流程、丰富的材料、热闹的活动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风险”。教师让学生使用指定学具开展测量活动,学习过程像是“奉命行事”。看似材料多样,实则路径单一,缺乏自主生长的空间。事实上,学生遭遇“长方形和正方形肉眼看不出大小”的困境时,“该怎么办”的探究心会油然而生。此刻,正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放飞个性思考、锤炼高阶思维的绝佳契机。而教师过早向学生提供完备的学具,看似“指了一条明路”,实际上是遏制了课堂现场灵动求索的心。也就是说,由于学具“全副武装”的助力,课堂多了“照做”的意味,缺了“创生”的张力。

在我看来,“照做”与“创生”和谐并行,数学教学才能既落点扎实又意趣高远。一方面,在应用规则模型、训练基本技能、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要支持学生一丝不苟地“照做”,从中夯实学科修养。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创生”在激发主体动能、发展高阶素养方面的重要价值。为此,我谈两点想法。

“按图索骥”诚可靠,“无碍探求”价更高。近年来,在教学设计的理念方面,教师越来越重视以学为本,高度关注知识意义的生成与建构。但是具体到行动中,由于认识偏差及实操不当,生本理念“打了折扣”。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对学习材料的充分保障甚至是过度供给,“剧透”了新知探索的相关“玄机”,“暗示”了探究展开的方向、路径乃至结果,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开放性与创新力。前面讲到的“提供三种学具、动手测量面积”就是典型例子。在学具的加持下,课堂平添了“按图索骥”的意味,虽然看似顺畅,但略显浅薄,难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助力。所以说,为了真正推进“学为中心”,数学课应适当删减学习材料,减少无端的信息干扰,保障应有的张弛空间,成就更多学生的“无障碍探求”。由此,能让认知履历更朴实,课堂遇见更丰富,思维视野更开阔,有利于意义建构的高品质发生。

“共性支架”作依托,“个性填补”是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怎样的支架?我认为,最重要的支架是“关键问题+必要材料”。关键问题是学习支架的核心,能引领探究航向、调控学习历程;必要材料是指与关键问题紧密匹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赖以依靠的基本素材。需要指出的是,“必要材料”不等于每个学生展开活动时实际使用的全部材料。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学科基础及学养品质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在统一供给的必要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线索,自行构想、增补、开发所需的学习材料。比如,围绕“怎么准确比较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这一关键问题,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必要材料应是需要比较面积大小的两个图形(最好是独立的图形卡片,而非印在纸上的),然后便可放手让学生研究。几分钟后,有的学生通过对两个图形进行多次重叠、对照,终于比出大小;有的学生量出了两个图形的边长信息,误将“周长长短”视作“面积大小”;有的学生则早已知晓面积计算方法,很快测算出面积,大小也就一目了然;当然,也有学生一筹莫展、不得要领。此时,教师可以不经意地再向学生提供一份“备用材料”(小三角形片、小圆片、小正方形片),支持他们“找到比较方法”或“找到更多比较方法”……探究结束后,教师汇总所有方法,展开分享评析,并将小正方形片作为面积单位的优越性也自然提及。这样的教学闭环,既尊重了教材指向,又支持了学生以“创生”的姿态深入浸润到学习过程中。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