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岛遇上诗教,不妨做一个诗歌岛上的原住民。
在关于海的描写中,我特别喜欢法国诗人保尔·瓦雷里的诗句:丢了酒/却醉了波涛。以诗论诗,以这句诗阐述读完《我在海岛当老师》的感受,再合适不过了。
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星星老师”,他自称是一个种树的人,而在朋友眼中,他亦师亦友,引领每个人看见自己,做自己的星星,闪闪发光。这一次,他带着海岛的孩子用语言造了一座诗歌的岛,比海岛落日更壮美、震撼。他就是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教师周其星。
我们可以沿着这条诗意的结构捕捉星星老师思考的涟漪,探寻他视野的深广,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走近这本蓝色的诗意之书、理想之诗。
打开“诗之眼”,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封面。读这本书,封面设计的审美性绝对不能绕过。深蓝的背景,点点白鸥,很自然让人想起杜甫的诗句“天地一沙鸥”。镜头由远及近,在广阔的大海背景中,一处小小的红色灯塔,一片沙滩,那是南澳岛。我记得星星老师领读绘本时说过:“读绘本,要学会察言观色。”在他的新书上,这个颜色得到了很好的呼应。而在他的实践中,诗教的灯塔也已然在南澳岛上醒目矗立。
怎样来读《我在海岛当老师》这本书呢?它有很多种打开方式。
这是一本童诗读写案例读本,一首动人的“思想之诗”。
这也是一本乡村海岛支教记录,一首自由的“意义之诗”。
这还是一本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实践指南,一本当代理想教育“沉思录”。
这更是一本我手写我心的心灵随笔,一面灵魂的“透视镜”,一本人生隐喻之书。
海、雾、岛屿、灯塔……每个词都是一个巨大的隐喻,这些隐喻指向内心的求索。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星星老师的现场课时,曾用“不设限”写下观课感受。是的,他的课堂不设限,人生也不设限。在星星老师彩色的教室里,阅读、写作、诗歌就是孩子心中的“山海”。有他在的地方,就有诗意的升腾。
当他把大城市诗意的火种播撒到宁静的乡村海岛,诗歌从此融入江河湖海。从此,南澳岛多了一座诗教的灯塔。他不是用一种宏大叙事的方式来讲述,而是多用短句,一些闲散的、跳跃的描写,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娓娓道来,更有一些沉思默想的内心独白,读来亲切无比。
海风和日落自带浪漫基因。如果二者你都喜欢,这本书再合适不过了。这些片段闲散地穿插在各个章节,就像刚讲完教育现场的故事,来一段日落特写,忙碌的一天就此圆满。
我们可以随意截取几个大海和落日的片段来感受这种隐喻。
“下午放学,想放松,想放空,一个人骑着小电驴,去往云澳方向。那边有一块芳草地,适合一个人看日落。
海风劲吹,海天辽阔,看一轮红日滚滚落下,壮美而无言。
我亦无言。
久立无言。
想起一些事,独自骑驴归。”
三个“无言”,却一切尽在不言中。空,故纳万境。语言的留白带来思想的留白,因为留白,反而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海风和落日只是背景,在大自然的全身心接纳面前,个体的生命意义得到了净化和提升。
“傍晚将至,有学生喊我去看日落。
日落之美,仿佛一个童话。”
日落如何?只字未提。“童话”二字,足矣。因为克制,反而更加自由。
星星老师用简约、诗性的言说方式,巧妙书写了动人、广阔、复杂的生命经验,也像极了他的教育观:简约、轻盈,却又厚重、深刻。多年来,他奔走在推广儿童诗教的道路上,引导更多人看见孩子,看见诗歌,看见自我,看见自然和艺术对本我的“渗透”。这何尝不是成长的裂变、生命的隐喻呢?
有幸随星星老师去过海岛,见到岛上可爱的人们,与311班的孩子一起读诗、写诗,也目睹了青澳湾一场绝美的日落,大海无言,凉风有信,诗意无边。星星老师是一个文学的破壁者,他将诗歌的审美性植入孩子心田,引导他们发掘寻常生活的诗意,于是一些力量从现实的夹缝中生出。
从一片海,到另一片海;从一座岛,到另一座岛。这本书用“大问题”唤醒“小心灵”,就像诗歌是个“小口袋”,却可以托起“灵魂的歌唱”。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