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体系完备,是统筹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推动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领会并自觉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其全面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立德树人、育人育才的全过程,提升办学品位、育人质量与核心竞争力,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职教力量。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筑牢办学治校根基,需要强化政治引领。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是涵盖思想引领、组织保障、战略对接、治理创新与文化浸润的全方位工程,职业学校党委要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党建全过程,以高质量党建夯实内涵式发展的文化根基。“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内核,其中“守正”意味着要坚持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坚守职教的类型定位与育人本色;“创新”则要求紧跟时代与产业变革的步伐,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动职教数字化转型,从而增强办学的适应性与吸引力。“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是确立职教类型自信,要破除“重普轻职”等传统观念,借鉴《周礼·考工记》中“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的文化传承,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实践,加强正面宣传,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风尚,营造重视技能的社会氛围。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赋能“大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聚焦铸魂育人。习近平文化思想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深度契合,共同指向“德技并修”“知行合一”,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思政课”核心内容,以“七个着力”为实践遵循,把“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转化为学生可践行的价值规范。创新“大思政课”的实践载体与话语体系,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课堂拓展延伸到企业车间、实训基地等真实场景中,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把宏大的叙事与学生身边的故事紧密结合起来,让抽象的理论更加贴合时代发展的脉搏,进而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同时,结合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构建职教特色价值塑造体系,梳理“格物致知”“精益求精”等工匠文化基因,开设相关课程模块,培养兼具“匠技”与“匠心”的人才。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专业群高质量发展,需要增强适应能力。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是职教基本功能,要将“技能中国”“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融入专业群建设,既实现技术对接,也落实文化实践与价值塑造。如围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完善专业设置与学科体系,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需求。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还需深深扎根于区域经济。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三地院校协同整合资源,通过举办国际职教论坛、技能大赛等活动,有效提升区域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此外,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文化内涵,将先进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引入校园,共建课程与实训基地,推动校企从资源合作走向文化融合与价值共创。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繁荣特色校园文化,需要营造育人生态。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赓续革命文化之“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脉”,弘扬劳动光荣的时代风尚,通过建设校史馆、职业体验中心等载体,彰显职教独特价值。依托文化类学生社团、特色校园活动、行走的文化课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广泛开展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风学风,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学生日常管理,通过学生调解室、志愿服务培养学生规则与奉献意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清朗校园网络空间。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国际交流合作,需要深化开放共赢。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推进国际教育合作,严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的要求,立足中国国情与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避免盲目引进国外教育模式,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标准。在留学生教育与文化交流中,统筹内外传播,依托“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培养海外懂语言、通文化、精技能的人才,讲好职教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同时总结党建、人才培养等领域的特色经验,形成可复制的模式,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职教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推动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力量。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引领,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引导教师坚定文化自信,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同时,要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动态,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融入教学中,实现教学与产业的深度对接。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让教师在推动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共同书写职业教育的新篇章。
新时代新征程上,职业学校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行动指南,将文化建设软实力转化为办学治校硬支撑,凝聚共识、汇聚合力,走出内涵式、特色化、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职教智慧和力量。
(本文作者系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本文系2024年度北京市职业教育党建研究重大课题“职业学校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YJYDJ2024004)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