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寻找“红旗下的好儿郎”

发布时间:2018-11-22 作者:本报记者 李见新 通讯员 张本宝 来源:中国教育报

11月14日上午,河南郸城县一高、第二实验中学、第二实验小学、北关小学20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收到了共计3万元的善款。捐助者为匿名的“红旗下的好儿郎”团队。

“红旗下的好儿郎”是谁?为什么要帮助这些孩子?

“人家不让说。10月25日已来捐助过3名学生,今天上午又捐助5名。”郸城县第二实验小学是首先接受捐助的学校。

“几天前,他说还有几个朋友也想捐助困难学生,让我再帮助推荐。学校推荐6个学生,他们电话核实后,今天上午到学校捐完钱就走了。”郸城县第二实验中学是第二个接受捐助的学校。

“给俺学校两个学生捐款是二实小晋娟老师介绍的。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学生经他们核实后,就给每个孩子捐了3000元。”郸城一高团委周从海老师说。

记者再次来到郸城县第二实验小学,见到了晋娟老师。据她介绍,“红旗下的好儿郎”团队牵头人李警庭是郸城人,他们是小学同学。李警庭当过兵,在部队就一直做好事,转业到地方后初心不改。

记者在网上试着搜索了一下“李警庭”,几百条链接都是他的事迹。他曾省吃俭用资助多名孤儿一直到就业,20年前就是部队的“学雷锋标兵”“优秀共产党员”,驻地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河南省表彰的“十大拥政爱民模范”。

几经辗转,记者终于联系上李警庭。“这有什么好说的。支持家乡教育,关爱贫困儿童,是军队培养出来的干部的职责。身边的朋友都有这个意愿,于是我们就成立了公益团队。团队成员自愿认捐一名困难学生,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2000元、高中3000元,一直到大学毕业。学生和家庭有其他困难的,也努力帮助解决。‘红旗下的好儿郎’这个名是我起的,我们都是在国旗、军旗、党旗指引下长大的,虽然不富有,但是捐助一两名贫困儿童的能力还是有的。”李警庭通过微信语音留下的话让记者动容。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22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