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继续一起出发

发布时间:2018-12-04 作者:王鲁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与中国教育报

每一期都是精品,便是我对《中国教育报》的深切感受。

说来惭愧,与《中国教育报》的美丽相遇是在自己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第10个年头才开启的。有一次在驶往新校区的班车上,我信手拿起同事订阅的教育报,就再也不愿放下。由于错过了当年的订阅时间,在班车上又不足以读完整份报纸,每天先用手机拍下,再根据照片抄录在笔记本上,便成为那一学年我在班车上的必备功课。那时的手机拍照还不能静音,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起先引起同事们的好奇,但久而久之,“今天有什么好文章,分享下”便成为同事们习惯性的叮嘱。

专家学者的独到见解,教育前辈的真知灼见,异域同行的他山之石,《中国教育报》用一篇篇信息丰富、观点鲜明,又满怀浓浓教育情怀的文章成就了“有温度的教育”。每每读到同行的先进做法,我和同事、学生在激动之余一起定下一个小目标:要不断努力,让我们学校的工作心得体会能够达到登上《中国教育报》的水准。终于,《女性创业:心静才能泡出好茶》刊登在2016年8月29日第8版的“高等教育·大学校园”栏目。那时,一起定下目标的学生已经毕业,当我把报纸图片发给他时,他回复:“老师,我们小目标实现了。”同事将这期报纸装裱在相框里,摆在办公室最醒目的位置,作为对我们工作的鼓励和鞭策。

每天都有《中国教育报》的陪伴,真正地实现了足不出户,尽览天下教育大事。每天的邂逅,带给我丰富的精神食粮。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总是习惯把每份报纸上对工作开展和个人成长有益的内容,抄写在笔记本上。在别人看来,抄写的过程,似乎费劲吃力,却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通过笔尖与纸张的摩擦,进入一段心无旁骛的状态,很有点跑步时大脑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带来的愉悦感受,渐渐成为生活的习惯。还没有认真阅读过的报纸就舍不得处理掉,以致办公室和家中的报纸杂志中,《中国教育报》积攒的数量最多,足有两箱。五年来,我所抄写的《中国教育报》读报笔记,零零散散已记满两个笔记本。

这已是我第二次看到“我与中国教育报”的征文活动,却迟迟不敢动笔,一是由于《中国教育报》早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让我心怀敬仰和敬畏;二是既是参与征文,当有或清新别致或引人入胜的好故事,不该像我这样流水账般啰里啰唆。但当我重新翻开第一次关于《中国教育报》的笔记,记录的是2013年12月9日《湖南科大:“老大去哪儿”传递校园幸福能量》的文章,往事渐渐浮上心头,从不经意地阅读到读报,浏览中国教育新闻网,查看“中国教育报”微信成为生活的习惯,和教育报的相遇一晃已近五年,于是,我鼓起勇气写下这些平凡的故事,算是重温过往五年的美好时刻,并在2018年的年末,和《中国教育报》这位良师益友继续一起出发。

(作者为山东女子学院团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04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