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情感性德育于生命在场处育人

发布时间:2018-12-06 作者:王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学校日常生活蕴含着丰富而重要的道德教育契机和资源,情感性的学校德育应基于这样的日常生活,在其中播撒、酝酿、寻找涵养学生积极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种子,不断地在他们的生活中积淀具有道德意蕴和积极价值指向的情感经验。

    情感性道德教育对过度强调认知、量化指标以及所谓显见效果的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疑问,认为德育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和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在个体道德成长方面的基础性、弥散性作用,要重视通过培育个体积极健康的情感品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和人格健全。情感性道德教育丰富和深化了道德教育的实践内涵,彰显了德育在个体生命完整乃至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重要地位。如何在学校中开展情感性道德教育实践?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以“崇德博学”作为校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将德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逐渐摸索出情感性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为探索道德教育中情感与价值观的共育机制提供了借鉴。

指向生命在场,注重对积极情感的体验和经验积淀

道德教育的起点和目标都是指向生命的,如朱小蔓教授所言,道德是对个人作出要求,但这种要求最终应当是关注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对生命还处于不断成长、成熟和发展完善之中的儿童来说,学校生活仍然是构成他们生命和生活经历的重要部分。学校日常生活蕴含着丰富而重要的道德教育契机和资源,情感性的学校德育工作应基于这样的日常生活,在其中播撒、酝酿、寻找涵养学生积极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种子,不断地在他们的生活中积淀具有道德意蕴和积极价值指向的情感经验,这也是孩子在学校中能够触摸到的、最真实的道德生活和情感经历。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接触、体验。在学校的自然和空间环境方面,立足学生每日生活进行有意识的设计与布置,可以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涵养、陶冶学生积极的情感品质和审美情操。比如流动图书馆、教学楼下孩子随时可以弹奏的钢琴,等等,形成了校园中无形的物理情感空间。学校的具体德育活动设计,要重视从学生生活中提取情感经验,在学生的参与和行动中积淀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或者抽离了学生生活而另外寻找、杜撰、设计场景和活动。比如初三年级的青春仪式,重温入队一课、分享成长故事、解下红领巾等活动设计,都是让学生围绕自己已有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去重温、分享和行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生命在场”,过去生活经历中的情感被再次唤醒,内在积淀的真实、具体的生命体验在活动中得到升华。

重视积极情感经验在生活中的连续性累积。生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生活经历中积累的情感经验也是一个不断生长、发展的过程,基于生活的情感性道德教育注重人的积极道德情感的不断积淀。比如诚信仪式教育活动,不是突发奇想的临时性工作安排,而是有计划、长时间的情感德育系列活动。学校自学生入学就开始在他们的生活中不断渗透、触及诚信方面的教育,初一下学期开展诚信宣誓仪式。有了这样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积累作为基础,诚信仪式上的宣誓才有诚信情感和价值观层次的提升,达到情感共鸣、升华的德育效果。

全身心浸入,注重情感的积聚和递进

人的生命现象和我们对于生命的感受都是极为复杂的,它们交织在一起,毫无规律地流动,时强时弱、忽明忽暗。美学家朗格形象地比喻它,就像是森林中的灯火那样飘忽不定。学生每日里看到、听到的人和事,感受到的情感,很容易被淹没在琐碎、瞬间即变的生活中,难以激发起内在真实、复杂、深刻的生命感受。干巴巴的说教和抽象的语言文字之所以在德育效果方面不让人满意,就是因为它们还不能完全忠实地再现和表达人复杂的内在生命和情感。在这一方面,艺术以及与艺术相关的富有道德、审美意蕴的活动、仪式等,具有其特有的优势与条件。

在活动媒介方面,适当借助一些声、光、电等现代媒体技术,群聚而形成的大场景,与内容适宜的语言、节奏、韵律等,使日常和平淡的生活、情感被再一次激发、唤醒和放大,在情感渲染、同感共受等作用下获得积极情感短时间内的积聚。为了使学生零碎的感官刺激和体验得到加深、巩固和升华,选择用一个活动或仪式来进行总结、提炼,就使得学生日常平淡、琐碎的感官刺激在突如其来的活动中积聚成情感上的惊讶、意外和惊喜。

在德育活动设计方面,以激发、升华真实的、具有道德意蕴的情感作为贯穿的主线。活动的场景、材料、内容等均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但不是生活材料的随意堆积。在具体的德育内容和活动设计中,如何取舍材料并组织相互嵌套、连续的活动,以实现学习者情感自然、顺畅地过渡、传递和逻辑循环地递进上升,并具有道德意义的全身心体验,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在诚信仪式活动中,每一个环节是嵌套和递进的,遵循的是情感和价值上的层层深入、相互推进。诚信在你我身边、榜样在你我眼前、诚信靠你我行动三个相互嵌套和递进的板块,先是引导学生回忆蕴含诚信精神、体现诚信价值的活动、事件,总结和发现那些生活中可能常常发生做却未必意识到的零碎经验,感受到诚信不是什么遥远的、高不可攀和无法触及的口号与精神,它就融在自己生活的点滴之中。

充实有效,蕴含道德意义和价值引导

遵循人的情绪情感发展特征,辅之以外在环境和条件的营造等,对于激发和深化学生积极的情感经验、提升他们以道德情感为主要倾向和导向的情感品质,是情感性道德教育的重要特征。情感性道德教育过程不是刻意的情感宣泄、煽情和表演。深刻、有效的道德教育过程,既能运用情绪情感特有的易感、放大、同感共受等机制激发、调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情绪情感,唤醒他们的情感经验,又必然地伴随和蕴含着充实的内容、一定的思考和积极的价值导向。缺少能够引起参与者深思、使他们感到“被触动”的有效信息和内容,单纯的情感激发就容易变成空洞、抽象的情绪刺激,不仅不能称为情感性的道德教育,而且还可能因为失去了价值指引,要么脱离了生活,令人产生造作、浮夸和不真实的厌恶感,要么成为活动组织者自说自话、自吹自擂的表演和独角戏。

有效的德育内容既要考虑内容和活动本身的凝练,有充实的信息点,让人感到有事可做、有趣味,同时还要考虑参与者的智力投入,能够引起他们的思考,让人感到有意义。在情感性德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情感的激发需要伴随着学习者的自我思考,才能真正实现情感素养的提升和道德价值的升华。因此它一方面能够抓住参与者的认知和情感特点,“以我心入你心”;另一方面应借助这种同感共受,在情感之中适时、恰当地调动参与者的思维,让他们去回想、思考具有一定价值意涵、认知冲突的事件。比如,现场阅读家长的一封青春贺信,之所以让在场的人感动、难忘,是因为父母与孩子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进行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到意外,引起他们内心的某种带有反思性质的情感波澜,家长与孩子以情感的方式(比如拥抱)解开、表达他们平日里没有表达和难以表达的心结与情感,获得意想不到的沟通效果。

有效的情感性道德教育活动依赖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的互动。不同爱好、经历和情感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活动,有助于增进孩子之间情感和价值观的碰撞,体验个人情感和个体意义,而且可以在群体中生长德性,让孩子感到活动有价值。在群体、集体中,借助集体的力量开展德育活动,既是德育工作的应有内涵,也是情感性德育看重的一个重要路径和机制。情感迁移、渲染与情感氛围的营造等,都有赖于群体,而道德也必须在一定的情境和人与人结成的关系中显现其价值。户外集会、座谈交流、分享成长、班级诚信文化建设等,都是在身边的人与“我”共同合作、交流、讨论中完成,是帮助引导个体从“我”走向他人、社会,在群体和集体中获得积极情感支撑和道德情感品质成长的德育活动设计。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道德教育研究所,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道德情感与价值教育的互通共育关系研究”[212400217]成果)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06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