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找准两阶段差异促进儿童内变

发布时间:2018-12-23 作者:崔利玲 来源:中国教育报

儿童从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进入小学教育阶段(小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要让学龄前儿童在一系列的转折和变化中顺利适应,并形成积极稳定的入学倾向性,关键在于通过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保证两个教育阶段的连续性。

儿童入学不适应的原因,一是在于两类教育机构的差异形成的“陡坡”。小学容量比幼儿园大得多,在设施布置、环境创设上也与幼儿园迥然不同。面对这种团体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儿童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态度去适应。二是在于家庭教育的误区。家长出于早期教育的良好愿望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但由于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智力程度、接受能力没做认真分析,给孩子安排了超越年龄特点的学习内容,使得孩子厌学,甚至产生消极对立的行为。三是在于幼儿园不科学的教育行为。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或商业潮流,过于关注技能训练,忽略了游戏活动,小学化倾向明显。

如果以上因素没有很好地解决,儿童心理未及时调整,将产生不良反应。但也有一部分儿童在过渡期间适应很快,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入小学后学习积极主动,究其原因,是较好地处理了衔接关口的不适应问题。

实践证明,幼小衔接如果仅从“幼儿园向小学靠”“小学向幼儿园靠”的外部条件或形式上寻求措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儿童入学适应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准衔接点。

衔接教育的实质是主体适应性问题。儿童从学前教育进入小学教育跨越了两个阶段,从儿童身心发展看,是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因而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在此期间,儿童身心要发生一定的质变。虽然学前儿童和小学生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着各自的特点,但这种变化是逐渐发生的。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两大阶段的特点交织并存并不断向前向上发展,衔接教育正是要促进儿童的这种发展。教师要找寻儿童前一阶段已有的发展水平、基本能力同后一阶段所需的发展水平、基本能力的差异,通过衔接教育,促进儿童自身内部的发展变化。

儿童入学的主要困难是学习适应与社会性适应。大量调查与实验发现,儿童入学的不适应主要在学习适应困难(读写、数学学习)和社会性适应困难(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两方面。学前期向学龄期过渡时,儿童身心发生一定质变的核心体现在社会性发展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心理品质上,如社会性适应需要儿童理解规则要求和任务密度、难度及具有独立完成任务所要求的相应能力,读写和数学学习则需要儿童有理解和运用符号的能力,任何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会引起衔接过程中的不适应。其中,主动性是社会性适应教育的核心,只有确认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其主动性充分发挥。

对幼小衔接实质的探讨有利于改变成人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家长的作用是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要相信和依靠儿童的内部动力,依靠儿童自身的主动性学习,积极与其互动,尽可能地创设利于儿童学习、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作者系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23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