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合肥工业大学办理业务不上楼、认领成果不填表、科研考核不扰民——

“一站式”服务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发布时间:2019-02-23 作者:本报记者 方梦宇 通讯员 周慧 来源:中国教育报

17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项目、643项授权专利、高水平论文增长47.86%……刚刚过去的2018年,合肥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工作再度喜获丰收。年终盘点时,全校2200余名专任教师只要打开电脑登录学校科研服务平台,在数据库中点击鼠标认领自己的成果后进行提交,便完成了当年的科研考核工作。

不用反复填表,无需复印材料,不必到处盖章……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推行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服务,打造“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让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便捷化、信息化、规范化,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还给一线教师,进一步激发了学校科技创新的活力。

线上:让数据多跑路

2018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的洪日昌教授,在多媒体大数据分析与展示等领域解决了一批核心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我所在的媒体计算实验室,10多名教师年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达数百万元。如果每一项业务都要我们去签字盖章,那留在实验室的时间就要大打折扣。”在洪日昌看来,科研水平的突飞猛进,需要一线师生的夜以继日,更离不开便捷高效的科研管理服务体系。

“通过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科研管理架构,学校形成了精细规范的信息服务平台、快捷方便的一站式服务环境、协同高效的科研管理体系。”在刚刚闭幕的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上,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刘晓平详细介绍了这一“合工大经验”。

过去,在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教师往往要辗转多个节点进行人工审批,签字盖章动辄花费一两天时间。

为了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学校以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搭建了面向全校开放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起职能部门、学院和项目负责人三级联动的项目管理体制,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现了联合网签、高度集成的工作服务模式。

这一信息服务平台由数据层、管理层、联动层构成,覆盖了科研活动全过程以及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服务,在经济合同审核,科研项目立项、过程和结题管理以及科研进度、资源、经费、成果及应用等全过程实现了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实时推送的动态科研管理数据和数据应用服务大大降低了相关工作的复杂程度。

现在,在科研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让数据多跑路替代了挨个签字盖章。教师只需在科研服务平台中提交申请,系统就自动进入流程,一个小时内即可完成所有审批流程。

线下:让教师少跑腿

走进学校科技服务大厅,前来办理手续的教师,可以方便地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军工项目、科技合作、科研基地奖励和专利相应窗口找到专人服务。除了轻声细语和键盘敲击,几乎听不到其他的声音。

这让科研院副院长汪俊感触颇深。15年前,汪俊第一次搬进这座大楼办公时,嘈杂是她最直观的感受。

“当时,老师们要抱着各类材料在各个办公室挨个敲门,一项业务要上下楼几趟。一旦碰上部门开会出差,老师们就白跑一趟。”汪俊介绍说。对科研管理制度不熟悉的老师,在材料被退回时发脾气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学校找准各部门工作的衔接点,对过程、经费、成果管理的服务流程进行了全面优化,把不起实际作用的签字盖章、条条框框一概免去,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管理制度,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线上墙上流程。

成立于2016年的科技服务大厅,集纳了全部科研业务。在网上完成提交与审批后,教师们来到这里,就进入了绿色通道,不多上一层楼,不多敲一个门就可以一站办结。即使资料不全,也可以限时补交,免去教师来回奔波之苦。

“前台简单意味后台复杂,方便快捷并非管理缺位。”科研院院长郑磊告诉记者,在信息服务平台中,信息录入、审核、审批、用章、统计等各个环节均实现痕迹化管理,并设置重要节点管控和多层次联动机制,让科研管理工作“透明公开”。利用数据挖掘等信息化手段,学校还可以及时对出现异常的项目进行风险预警和管控。

协同:让管理全链条

2008年留校任教的张国富教授,至今还记得8年前申报副教授时的场景。“我把自己所有的论文、课题、专利、获奖项目的有关材料原件翻找出来,复印装订成厚厚的一摞。而在学院,堆成一座小山的材料要专门找一间办公室存放。”

这样“壮观”的场景,在张国富申报正教授时已经不复存在。在科研服务平台中点击认领完自己发表的近20篇高水平论文和相关成果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表格,由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后直接发到学院。“坐在电脑前,没跑一步路,我就顺利完成了科研材料的提交。”

通过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推荐算法,目前95%以上的论文能够自动抓取到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中,而科技奖励、专利申报、基地平台等表格也在系统中自动生成。在年度考核、岗位分级、硕博导遴选等工作中,教师只需要核对确认后点击提交,既省去了大量重复的填写与审核,也避免了人为失误。

打破信息孤岛,跳出管理界限,学校打造出科研与各有关部门贯通协同的高效全链条管理体系,让科研资源与信息在校园里流动共享起来,与科研相关的各项工作效率均大幅提升。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科研项目中支出绩效,需要通过项目负责人、人事处、科研院、财务部多道审批。而通过开发第三方数据对接平台和联合审核系统,跨部门的审批流程全在网上运行,结果一键生成。“办理业务不上楼、认领成果不填表、科研考核不扰民”,已经成为学校科研管理服务的鲜明特色。

“多年来,学校始终聚焦科技前沿和原始创新,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合肥工业大学校长梁樑介绍说,“通过打造‘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学校将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努力开创高校科研管理服务的新格局,进一步汇聚全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力量,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国教育报》2019年02月23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