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给科幻正名

发布时间:2019-03-18 作者:黄全愈 来源:中国教育报

电影《流浪地球》火爆上映,一时“洛阳纸贵”。据原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孙云晓透露,他们曾力荐刘慈欣担任科普作协领导,但被一口拒绝了。

科幻归类为科普?小有乾坤。我不知刘慈欣拒绝的理由,但我认为,科普与科幻尽管都有“科”字,两者的性质却不同,功能恰好相反。

科幻的重点是“幻”,无中生有、奇想翩翩、天马行空、海阔天高。带着地球去流浪,多么出格的想象!科普的重点是“普”,普及已被证实的科学原理。君不见,《十万个为什么》领着千千万万的孩子在科学的春天漫游。“五四”引入“赛先生”已100年,但仍任重道远。

在中国,“科普”是个大概念,包括了“科幻”。其实,科幻和科普画风截然,科幻需要的是好奇心、想象力、创新性,而科普是去重复、去说明已被发现的科学原理。据此,把科幻归类于科普是不“科”学的,这种不“科”学是有原因的。

为什么“科幻”似乎总有些“妾身未明”?著名作家叶永烈就不得不从科幻转行了。追根溯源,老祖宗似得背点儿锅。《论语·述而》云:“子不语怪力乱神。”世俗主义禁锢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遐想,科幻就从属于科普,这种不“科”学又是有后遗症的。

创造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创”,二是“造”。“创”即打破常规,“造”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没有“创”,是山寨;没有“造”,是想入非非。

科幻和科普正像这对矛盾:一个“创”,一个“造”。“创”需要科幻,“造”需要科普。但先有“创”,再有“造”,于是才有“创造”,否则就是“山寨”,甚至是以“造”压制“创”,用科普局限科幻。不知企业的“山寨累累,创新寥寥”,是否与此有关。

国内有个高中生在写给《科幻世界》月刊编辑部的信中质问:“谁偷走了我们的想象力?”他说:“当我拿着第一篇科幻稿件请心目中一位较‘和善达理’的语文老师修改时,他连看都没看就扔过来一句话:‘当心幻倒在地!’这句话对我打击极大,每想起它心里就痛。”

老师曰:“‘子不语怪力乱神’,否则‘幻倒在地’!”就是这个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解散了学生的科幻小组,还把学生们办的科幻杂志烧光了。《科幻世界》的编辑读了这封信后,发表公开信呼吁教师和家长多一份宽容:“也许,你现在一巴掌打掉的、一把火烧掉的,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又一个爱迪生、凡尔纳、爱因斯坦……”

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中国孩子年年获PISA和奥赛奖,但直至2015年才有一位成人获诺贝尔科学奖?

知识有两类,一类人类已知,一类人类未知;突出的孩子有两类,一类是一流考生,一类是一流学生;学习有两类,一类是学会,一类是会学。考生以学会为目的在已知世界徘徊(不在钱先生“杰出人才”之列),学生以会学为手段去探索未知世界。考生能够重复“科普”去获得各种奥赛奖,而诺贝尔科学奖需要学生以“科幻”的自由去探索未知世界。

奥赛可以重复,诺奖必须创造。点燃创造的第一朵火花是好奇心,给创造插上翅膀的是想象力,而科幻可以给好奇心和想象力插上翅膀,去寻找“创造”的未知世界……可是,为了升学率,钱学森心目中的“杰出人才”——明天的又一个爱迪生、凡尔纳、爱因斯坦……被应试误导到重复已知的行列了。

如果说《海底两万里》是“流浪”,那么不要再“流浪”科幻了。请让已经“海底两万里”的“科幻”堂堂正正地与核潜艇的“科普”并列,给一个独立的名分和归属!不要“千条路万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也不要“行车不规矩,亲人两行泪”,更不要“科幻无归属,流浪没处住!”

给科幻正名吧,别“流浪”啦!

(作者系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较专家)

《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月18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