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牵住区域评价的“牛鼻子”

发布时间:2019-03-19 作者:本报记者 蒋亦丰 倪秀 来源:中国教育报

 开栏的话

“郡县治,天下无不治。”作为基层教育的掌门人,教育局长上要落实国家、省级的大政方针,下要面对家长社会提出的现实问题,如何抉择,如何布局,考验他们的智慧。本期起,周刊推出“局长圆桌”栏目,为区县及地市的教育局长们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大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说说探索、聊聊做法。 

    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能寻找到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现实路径,真诚地期待更多的局长参与到我们的对话中来。

区域名片

浙江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教育人口占浙江的六分之一。早在1700年前的东晋时期,就创办了第一所官学——永嘉郡学。温州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打造浙南闽北赣东教育高地。为完善区域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促进教育教学改进,2013年10月,温州成立浙江省首家地市级教育评估院,主要负责办学质量、办学效益评价,在学校层面关注“差异增量”发展,在学生层面构建“四维评价”体系,以科学的教育评价撬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近3年来,已对全市1050所中小学校进行办学评估。

四川成都成华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东北部,面积110.6平方公里,辖14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115万,是成都最大的主城区。近年来,成华教育紧紧围绕建设“中西部教育现代化领先城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以“首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初步构建了教育督导部门归口管理、专业机构提供服务、多方参与评估的专业化评估监测模式,形成了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

    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晴雨表”“风向标”,对学校办学、师资建设、学生成长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总书记的讲话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对照要求,基层教育管理者该如何行动?近年来,浙江温州市、四川成都成华区两地都抓住了教育评价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以正确的评价导向、完善的评价机制、有力的评价保障撬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两位局长怎么说。

    在区域层面,探索“综合评估”创新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记者作为地方教育掌门人,如何定位区域教育发展、建立科学的区域评价体系,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您看来,扭转教育评价“五唯”痼疾的突破口在哪里?

郑建海:温州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资源环境差异,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同步影响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为此,我们以教育现代化创建为主抓手,深化教育综合督导创新,剖析区域差异,精准补短提升。

一是精准开展县域教育发展水平监测。对照浙江省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强化信息化手段运用,对基本情况、普及水平、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投入、发展成果等六个方面58项指标进行精准分析,编制年度教育发展水平督导公报,加大线上线下宣传力度,形成县域之间联创共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二是构建责任督学全覆盖网络。健全教育督学管理体制,构建市、县、校三级督学网络,形成了“诊断型”“推介型”“调研型”“整改型”督学模式,对教育发展、学校办学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把脉诊断。目前,全市建立督学责任区101个,聘请责任区督学456人,实现了督学责任区和挂牌督导的“全面覆盖”。

三是探索教育评估多元化。随着教育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评估的第三方介入和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们坚持多管齐下、分类施策,从行政、高校、民间3条渠道中培育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先后成立了温州市教育评估院、温州大学基础教育评估中心、温州民办教育研究院等多家机构,通过分析各类质量监测结果,形成各类第三方教育监测报告,为政府科学决策和精准教育教学提供依据。

高峰:近年来,成都成华区针对传统评价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探索区域学校自主发展督导评价机制,力求解决评价导向性不够明确、评价过程不够完善、评价指标过于单一、评价主体不够合理等束缚学校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问题,助推区域教育整体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建立综合性评估机制,按照“抓大放小、化繁就简、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让出空间”的原则,不断减少传统的鉴定性评估项目,积极建立综合性督导评估机制。根据区域教育发展态势及需要,开展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校发展增值性评价,以学校纵向对比为主、横向对比为辅,着重评估学校动态的发展效果,帮助各类学校找准增值性发展要素,发现制约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学校提出建设性的发展建议。

二是建立健全多元测评制度,成立区域教育评估监测中心,开展区域教育现代化综合评估;密切与各级教育学会合作,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估监测工作,从学生学习潜能、学业发展质量、学校办学水平等方面探索更加专业化、客观性的评估;购买第三方机构服务,对我区教育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提出科学化的建议。

三是建构“规范保底+个性自主”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保证目标来警示学校严守底线,通过一票否决和问责制,把规范办学落到实处;以基本目标来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夯实教育教学基础;以自主目标来引导学校个性发展,尽可能避免区域学校盲目发展、跟风发展、封闭发展、被动发展等现象。

在学校层面,关注“差异增量”发展,着力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

    记者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平台在学校,如何在缩小校际差异的同时保障办学的特色化,是当下各地推进学校评价的难点。您是如何评价每一所学校的?

高峰:我们认为,良好有效的督导评价应该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学校愿意接受评价,二是学校能从评价过程中有所收获。基于此,我区开展了以下尝试:

一是努力建立以校为本的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完善、自我促进的学校发展性评价机制,在评价目标选定、过程监控和考核评估上,赋予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实施“三自”策略:

目标自定。区教育局将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等目标任务分解形成项目清单,由学校根据发展需要自主确定发展项目,拟定三年发展规划,设计年度目标,形成实施方案。

过程自控。从目标预设到论证答辩,从确定目标到实地指导,从运行实施到督导评估,教育局及指导专家始终在尊重学校发展意愿的前提下给予个性化指导。

效果自评。采用“学校自评—督学复评—回访跟进”的模式。“学校自评”重在找差距看未来、找亮点挖潜力;“教育局复评”重在关注学校的发展定位、诊断发展中的问题;“回访跟进”重点关注学校落实评价建议和改进工作情况。

二是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每年对本区域内中小学教育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的评价内容和关键指标进行分析诊断,分项明确评价结论,提出改进建议,形成对每所学校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反映学校优势特色、明确具体问题、指导改进提升,从而帮助学校建立起适合本校的包括培养目标、评价标准、自我评价、结果运用、监督落实制度等一套完整的学校教育质量内控机制,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郑建海:我们持续关注学校差异、特质和未来发展潜质,优化评价方案和手段,持续推动打造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

一方面,实施学校发展性增量评价。强化学校自身的纵向提升,弱化校际间的横向比对,重点突出办学差异性、同比提升度、未来发展性等三个方面,实施“不比基础比进步、换只眼睛看发展”的增量评价策略,以“一校一策”的评价结论准确客观判断学校工作成绩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性意见和建议。同时,鼓励学校建立科学的自评机制,先后确定两批共167所市县两级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学校,在学业增值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评价、数据分析及应用等领域进行积极探索。

另一方面,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模型。统筹考虑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结合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探索构建本土化的“四阶三维二层”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模型,即聚焦“入格”“合格”“骨干”“卓越”4个阶梯,“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个性化”“基础性”两个层面,构建多样化的教师成长评价体系,打造教师成长信息电子档案袋,着力破解“千人一面”的评价格局。

在学生层面,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全面树立正确的育人导向

记者: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内外部多方面原因,单纯以学业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重分数轻素养、重灌输轻实践、重竞争轻健康等错误导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您认为,区域层面是否能改变这个老大难问题?

郑建海:我们针对育人评价中的种种问题,着力推进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四维评价”变革,坚决扭转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单一育人导向。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出台《温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实施方案》,构建学生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幸福等4个维度18项指标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凸显全面、全程、全员的科学质量观,引导学生奋力成为“最好的自己”。短短4年内,全市就相继开展了9次市级层面的教育质量综合监测,覆盖中小学所有学段。

基于大数据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对学生学业、身心、家庭等数据的汇总分析,构建了“描述分析—相关分析—预测解释—分类分析—系统建构”5个层次的数据挖掘模式,致力于发现教育深层次问题和稳定规律。

同时,建立“市县联动”的教育质量分析反馈范式,形成监测评价驱动教育教学改进良性循环圈,仅2017年,就有2500多名校长、分管校长及教研人员参与了监测分析反馈。2018年,温州教育大数据平台正式开通上线,数据汇聚量达到了2.4亿条,评价的改进提升功能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保障。

高峰:成华区是“首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也是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我区不遗余力地开展两个实验区建设,其目的就是改变过去单纯通过学业成绩评价学校和学生的方式,建立以考查学生群体发展情况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方式。

一是进一步完善《成华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方案及指标体系》。针对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等方面维度,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学生成长评价系统,全面客观收集学生成长信息,通过数据积累与观察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注重过程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进步与努力程度。

二是积极探索“学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全学科评价改革,推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取消百分制,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多用鼓励性评语,激励学生成长。

三是用好“成华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组建专家队伍对全区参加综合质量监测的学生数据进行跟踪分析,安排责任督学对学校改进教学及提升管理水平进行过程督导,并将学校及教师改进提升的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月19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