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提升职教质量 育高技能新人

发布时间:2019-03-19 作者:张友能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经过40年的发展,不同地域的不同职业院校,沉淀出不同的办学特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进质量时代的当下,如何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建设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新人,已成为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第一,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全面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石。有些职业院校的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基础太差无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职业教育不是选择什么样的学生来教育,而是给予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什么样的教育。通俗地说,就是要“因材施教、因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施教”,这是进行职教改革创新的逻辑起点,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一点,方能解教师怨“教”、学生怨“学”之困。这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要从学术型教育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正确理解和评价职校学生,并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服务新经济。

第二,正确处理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师生间的关系,是全面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质量的活力之源。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传统的师生之间单向传授知识的平衡体系被打破,新的师生之间双向知识的互导体系正在建立。作为职业院校教师,除了主动适应之外,还必须深入行业企业,熟悉新经济催生的新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不断更新升级自己的知识系统,主动适应新经济的发展需求,增强自己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生建立起“平等、互信、互通、互进”的师生关系,师生共同成长,共同享受职业成长快乐,这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活力之源。

第三,制定适合校本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全面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质量的纲领。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职业教育的质量。因此,作为地方区域经济人力资源供给侧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意见,科学制定适合校本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是推进地方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施工蓝图。同时,建立并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主动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第四,做好“双师型”师资供给侧文章,培养好队伍,是全面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质量的人力保障。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其水准高低直接关乎教学质量高低。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备职业岗位“师傅”和教育岗位“老师”的双重身份。可以走出去,让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参与到企业生产和研发实践中去,提高自身的职业岗位技能,带回学校,释放在课堂;请进来,把企业工匠请进课堂,言传身教,把工匠文化和企业文化渗透在岗位中;还可以企业工匠和教师多层次全方位互动,形成合力上的“双师”,让职业教育扎根在学校的土壤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第五,用“工匠精神”润泽职业院校学生,是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质量的灵魂。自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正式开启,其内涵在于敬业、专注、协作、精益和创新,是职业精神的深层次体现。职业院校是培育准“工匠”之所,能否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工匠”,关键要有滋养工匠精神的人文土壤,这就需要深化改革,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推动落实。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要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把握各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制定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考核评价导向机制,注重用工匠精神引领校风、学风;其次,发挥“第二课堂”的文化引领作用,组织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邀请“大国工匠”进校园,现身说法,用榜样的力量去感召激励“准工匠”;再其次,锤炼出具有工匠精神特质的师资队伍,推行现代学徒制,言传身教做垂范;最后,用企业文化装点校园,让企业文化延伸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发挥染缸的作用,让工匠精神于无形无声之态生根发芽。

(作者系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月19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