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用优势视角发现孩子抗击逆境的能力

发布时间:2019-04-11 作者:田国秀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危机是经济拮据?是重度残疾?还是父母离异?早在2009年,我们做青少年危机研究,比较加拿大、新西兰、南非、哥伦比亚和中国5国青少年遇到的挑战,我们发现中国孩子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父母离异。

近年来,中国的离婚率一直在增高、一直居高不下。据民政部2017年四季度的数据,黑龙江、吉林、天津、重庆的离结率(离婚占结婚比率)都超过了50%,北京是48.57%。对每个家庭成员而言,离婚都是不小的危机,但我们更关注那些走出危机的家庭,靠什么走出了危机?婚姻危机是否也有可能带来家庭的重生?

关于离婚对孩子的影响,相关文献概括起来有三个视角。第一是家庭残缺论,离婚意味着家庭残缺,生活在残缺家庭的孩子,最容易出问题。

第二视角是家庭冲突论,认为父母冲突比离婚对孩子影响更大。如果夫妻俩天天打、天天冷战,弄得孩子不想回家、怕回家,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更大。有的父母早有了离婚的打算,却一直瞒着孩子,想等到孩子18岁再告诉他,其实孩子早就知道了。哪怕孩子只有三五岁,也能从各种关系的变化里觉察到父母不是原来的那对父母、家不是原来的家了。如果婚姻的实质已经不存在了,还不如尽早结束,尽早开始好的生活。

第三视角是有限影响说,认为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不是洪水猛兽,并非父母一离婚、孩子就完蛋。生活中的确有些来自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也能成长得挺好,学业、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都正常。

有限影响说与我们提倡的优势视角相一致,前设是结构缺损了但关系没出问题。夫妻关系断了,是家庭结构缺损了,但亲子关系终身不可断,父母之爱还是存在的。亲子关系如果良好,家庭功能就不会失常,离婚的损失就降到最小。

残缺论和冲突论更多是站在成人立场,把孩子看作被动的承受者,被父母离婚这个危机弄得问题重重。但实际生活中孩子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也有决定生命的能力,有的孩子还反过来可以帮到父母,比如在妈妈特别痛苦的时候成为情感支点,在爸爸不依不饶的时候去劝过父亲。

离婚率的数据是无情的,而每个数据背后的故事是丰富的。深入到每个家庭面对困难、走出困境的真实过程中,我们发现首先要摆脱离婚一定导致孩子出问题、出问题的孩子都来自离婚家庭的刻板印象,倡导用抗逆力视角,也就是优势视角去发现孩子抗击逆境的能力。

当孩子接受父母离婚的事实、接受父母结束的是一段不好的婚姻时,就不会有太多焦虑敏感的表现,不会有太多的恐惧和回避,不会感觉这件事情不能提及、是我的伤疤、是我丢人的地方。

接受以后,孩子会产生适应性反应,开始积极、正向、认真地思考:我怎么配合妈妈,我有什么能力,怎么在家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反之,孩子如果不接受,就会出现离家出走、辍学、网络成瘾等创伤性应激反应。当然还有一类孩子是接受性反应,没有创伤,或者创伤并不明显。

有学者认为遭遇压力事件时,人有自动修复能力。修复生命中重大危机有三种策略,最低的叫生存策略,体现为暴力行为、高风险行为、反射行为、情绪倒退等,比如爸妈离婚了我就网络成瘾,就把自己放弃了,每天浑浑噩噩,到了学校也不读书,趁老师不注意就去网吧……

中度的策略叫保护策略,虽然不去做逃学、网瘾等违规的事,但把自己缩到一个壳里,不跟同学来往,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家的事,见了邻居一低头就走开……这种退缩状态是希望外界的刺激更小,把自己藏起来。

最积极的策略叫健康策略,“既然爸爸妈妈的婚姻不能维持了,我怎样面对能更积极、更健康、更有利所有的人?”健康策略具有灵活性、可选择性,能用自尊状态、自我优势、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信任感等积极因子应对外界的挑战。

以往人们习惯于关注生存策略,我们的研究倡导后面两种策略,倡导选择积极策略,把离婚作为调整关系、个人反省和孩子成长的机会,从中反思自己需要调整的能力和状态,用发展的视角经营今后的生活,将创伤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离婚并不意味着亲子关系的终结,离婚教育要涉及如何建设性地保全亲子关系,比如抚养费必须足额准时送到,保证孩子和另一方定期见面,甚至确定见面的频率。监护人要优化亲子关系,单亲妈妈不能因为心情不好,每天都把一张臭脸给孩子,或者见到孩子就发脾气;还要开发亲子关系,让孩子有机会接触舅舅、姥爷等男性角色。绝对不能因为自己跟男人的关系失败了,就拒绝孩子跟男人来往,这对孩子的性别认同和个性发展都不利。

国外的离婚教育主要有法律介入、心理援助和社区支持等三种方式,帮助离异家庭从上一段关系里走出来,提升每个家庭成员的抗压能力,调整心理状态,整合资源应对危机。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这是社会发展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社会建设面临的专业课题。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与陈盈合著有《破茧而生——走进离婚家庭孩子的内心世界》)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11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