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园,茶农们会将那些迟迟不发芽的茶,取名为“梦茶”,这个名字有趣而优雅。春天的叶芽,需要和风阳光,需要雨滴鸟鸣,需要从梦中苏醒。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藏在古典文学经典中的成语,就像“梦茶”一样,在新的春天,期待着苏醒和重新“发芽”。从古代相承沿用的成语故事和典故,如同需要沸水冲泡的茶叶,曾经蓬勃而消解的生命,期待着新的交融和联结,释放所有的精华,吐露一脉馨香。
《爷爷泡的茶》(中信出版集团)是“张曼娟成语学堂”系列丛书之一,是一个少年的生活故事,串联起了一百多个成语,润物无声,无形若水,古代文学经典与现代汉语相得益彰,共同走进孩子的阅读生活。
少年阿铁从小和爷爷一起住在鹿谷茶山,他喜欢听爷爷讲故事,喜欢吃爷爷做的茶叶蛋;他留恋茶的味道,留恋茶山岁月里朴素的温情。升入中学后,阿铁离开爷爷,回到城市读书,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一次生命中的“龙卷风”,让阿铁陷入困境,拥有快乐童年的阿铁,在那一刻突然长大。《爷爷泡的茶》刻画了少年阿铁成长的外在状态和内在心理,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阅读中找到自己——情感的依恋,环境的迁徙、猝不及防的转折青春期的澎湃与执拗、成长中的烦恼与欢愉——所有的故事和经历都能够被看见、被感知、被认同,迅速消失的、变化的世界,促使阿铁冲向未来的光亮之处,这也是每一次成长中内在能量的汇聚和释放。
所以,从故事内容的角度,《爷爷泡的茶》呈现了一个少年心智的觉醒,而心智的觉醒是转变和成长的真正动因。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成语来自古代经典、历史故事和口头相传,《爷爷泡的茶》一书,在故事叙述中穿插了一百多个成语,从一百多个成语中引经据典,并附录成语出处、成语释义,璀璨的中国汉字语言精华,超越了辽远的时空,历久弥新,在阅读中获得了永恒的意味。
“程门立雪”“亡羊补牢”里的教益,“滥竽充数”“买椟还珠”里的告诫,“蝉不知雪”“缘木求鱼”里的隐喻……都贴切地嵌入了爷爷和阿铁的“茶故事”。这些成语,既能契合故事的起承转合,也“悄然”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学习伙伴,在阅读中“自然”给予浇灌、滋养和启迪。成语经典在读诵间脉脉相传,向孩子们展现和证实了汉语言的精练、睿智和永恒的魅力,也向他们传达了人生哲理,像种子一样埋藏在价值观的养成及其体认中,伴随孩子们更加长远的成长之路。
所以,从知识传承的角度,《爷爷泡的茶》体现了一种学习方式的觉醒,而学习方式的觉醒是深度学习的开始,是学习真实的开端。
深度学习的特征,是理解学习、内容统整、自主建构和迁移运用。一边读故事,一边学成语,唤醒心智,也开启了真实的学习和理解。品味文学作品的同时,积淀经典汉语的涵养,在两者贯通、统整的阅读中完成新的认知建构,让阅读实现更大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故事保护并拓展了孩子的想象力,镶嵌在故事中的成语和典故,能够产生更为广阔的迁移和运用空间——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建树品格。所以,“张曼娟成语学堂”系列丛书提供了新的阅读视角,激发了我们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日本文学家大江健三郎在《我的读书方法》一文中形象地写道:“棒球上有个术语叫‘just meet’(正好击中,又可译为“恰好契合”),书和阅读的自己也有所谓‘just meet’的时候。阅读的能力与为这本书所做的阅读准备,甚至再加上截至目前的生活经验,才能创造出这个‘just meet’。”大人很难想象,在彻底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了多少东西。在《爷爷泡的茶》里,孩子们与熟悉的成长故事相遇,然后在经典成语的领悟中,获得了不期而至的愉悦。孩子们与文学故事共同创造出一个“just meet”,又与经典成语共同创造出另一个“just meet”,两者相互映照、互为融通——呈现了以往的生活积累,拥有着新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这真是双重的惊喜、双重的收获啊!
阅读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取出很多的东西。孩子们更愿意接受在阅读中传递和“躲藏”起来的道理,犹如渐然释放、芬芳隽永的茶之韵味。古老的成语、积淀的精华,依然闪烁着原初和永恒的光芒,依然能够孕育新知。
经典,绝非有限的水池,而是有着渊源的江河。《爷爷泡的茶》所呈现的儿童文学和审美、睿智、优雅、隽永,在童心的世界里自由书写,也将成语的魅力以巧妙的方式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如同盐糖入水一般,亲切、温柔地融入阅读,感知于心。
(作者徐榕系童书评论人)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29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