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前沿观点

发布时间:2019-05-02 作者:李孔文 辑 来源:中国教育报

通向伦理的空间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大平在《道德与文明》2019年第2期发表《通向伦理的空间》一文指出,当代城市化和空间重组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社会后果,亦产生了对其进行伦理干预的迫切需要。主张空间伦理,必须以生活为中心,重新审视物与人的关系,探寻可靠的前提。这一基本立场是,坚守人居目标;牢牢把握生活过程的整体性;捍卫地方精神。在通往伦理空间的过程中,伦理学在当代面临着三大基本任务:主张新契约精神,重新定义空间生产的伦理标准;基于社会生活的整体性,为空间安排过程中的伦理运用或价值冲突提供解决方案;把握空间生产过程的具体环节,进行积极的伦理介入。

培养对公共事务的情感认同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郑富兴在《教育学报》2019年第1期刊发《公民教育的审美之维》一文认为,公民情感是公民品质的重要内容。但是,今日对公民情感问题关注较少。公民品质与其中的情感缺陷减弱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削弱了公民之间的共同情感。强调情感教育凸显了公民教育的审美因素。公民情感首先表现为一种对公共事务或公共事物的情感认同,如国家认同感;培育公民情感认同的途径既有对国家文化的审美体验,也有公民参与实践中的情感联结。公民情感还表现为一种对公共事务或公共事物的情感批判;培育公民情感批判的途径主要为培养公民基于审美正义的审美批判能力。

(李孔文 辑)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02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