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江西中医药大学以课堂为根本狠抓教学改革——

教与学同频共振促教师成长

发布时间:2019-05-09 作者:本报记者 甘甜 来源:中国教育报

■聚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系列报道

获奖项目:教与学“同频共振”理念下中医药院校“两线五面”教学改革与实践

获奖等级:二等奖

这是一堂面向大一学生的“高等数学”课,授课教师宏亮的讲课声和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声,即使在教室外的走廊上也听得清清楚楚。教师教得投入、学生积极参与,这样热闹的课堂,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并不鲜见。

近年来,该校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根本,狠抓教学改革,打造了一支专注本科教学的优秀教师队伍,赢得了学生的好评和同行的广泛关注。2018年,江西中医药大学以聚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教改项目“教与学‘同频共振’理念下中医药院校‘两线五面’教学改革与实践”,摘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以赛促教提升教学水平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师程昊对讲台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这位连续3届获评江西中医药大学“教学标兵”的教师,每天琢磨的都是如何上课学生会更喜欢。

“这份荣誉激励我将国家级、省级说课比赛冠军收入囊中,学校这些年的改革也让我们这些志在课堂的教师获得了职业成就感。”程昊自豪地说。

为了提高教师授课水平,2007年,江西中医药大学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启动教学能手、优秀青年教师工程,设置百万教学奖金,重奖教学能手;同时,在教师评定体系中加大教学的比重,通过职称评定优先、绩效导向等措施激励教师重视教学,热爱教学。

“以赛促教是我们秉持的一个重要理念。学校每逢单数年开展教学标兵遴选,双数年举办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为教学标兵遴选练兵。”江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万红娇原来担任学校教务处主任。她介绍,教学标兵任期两年,任期内每年享受5万元教学标兵专项津贴、优先推荐评奖评优等奖励措施,同时要带头上公开课、承担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指导和督导工作。

“本科教学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特别对我们医药类学校来说,学生在本科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走多远。”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杜建强说。

课堂有了“定制剧本”

“教学活动月”是江西中医药大学已经连续举办了15届的传统项目,其间围绕教学这一主题会开展大量的活动,教师们展示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书是其中的重头戏。

学生特征分析、备课要求、具体讲授内容及过程、教学方法和策略……记者随手拿起一本“运动系统—骨学总论”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书,只见里面不仅详细讲解了重点、难点、课堂互动的各个环节,还详细列出了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表现及应对方式、需要补充的知识点等。

“原来我们用的是教案,主要关注教师该怎么做,现在用教学方案设计书,更多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适当引导。”在年轻教师路玲看来,教学方案设计书就像一个“定制剧本”。

“如今,我们每一名教师开课前必须‘备学生、备教材、备理论、备方法、理关系’,以此确定学生的核心地位,提升课堂质量。”江西中医药大学高教研究室主任钟凌云介绍,学校将优秀的教学方案设计书编印成册下发,不仅规范了教学行为,还促进了年轻教师的交流。

据介绍,江西中医药大学这种通过教学方案设计书规范教学行为的做法,得到了教育部中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中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充分肯定,如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书已是中医学专业教指委举办教学竞赛时的必选项目和进行专业评估论证的标准。

实践教学让教师有了紧迫感

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2016级学生徐浩鹏刚上大三已是一名“科研小达人”,他加入了学校的中药科研实验班,有了自己的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做起了“树参”的提取、分离、鉴定、炮制实验。“入学时的专业基础课有案例、有故事,互动带入多,氛围好,激发了我的科研兴趣。”徐浩鹏说。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江西中医药大学开创了以“项目为载体”的“121”学期制教学框架,形成了“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阶梯上升教学方式。在“121”学期制教学框架下,学生第一至第四学期学习基础理论,第五学期集中做专项实践,第六至第七学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第八学期则是毕业专题实践活动。

在该校中医学院院长章文春看来,此举在变革传统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同时,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教师成长有了紧迫感。

中医学院近年来招聘了不少新教师,学院不仅给每一名新进教师制定3年培训计划,还以导师制的形式全程结对。“年轻教师跟课、听课一学期,写心得,做试讲;导师从备课、科研、比赛等方面全程进行跟踪辅导,学院进行双向考核。”章文春说。

和中医学院一样,江西中医药大学各院系都在努力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努力为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条件。近年来,该校年轻教师有21人次在全国教学竞赛中获奖;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也屡创佳绩,近5年获国家级奖项超过200项。

“我们围绕教与学两条线,以师资、课堂、实践、创新、协同五方面作为调频主体,实现了同频共振,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找回了教书育人的初心。”杜建强说。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09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