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拔穷根,先强人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发布时间:2019-05-14 作者:彭勇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教育的重大任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于这一重大任务和重要使命,高职教育要怎样作为才能交出满意答卷,是需要每一位高职人深入思考和努力实践的课题。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完成好这一重大任务和重要使命,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自身优势,主动服务地方与行业需求,积极聚焦精准帮扶“拔穷根”,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扶贫工作,让地方离不开,让行业离不了,让职业教育有更大的作为。

以立德树人为抓手,着力解决学生“精神成人”问题。立德树人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的“金钥匙”。高职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工作思路,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挖掘学校特色文化,并将其作为学校健康发展的精神之源、传家之宝、文化之基。坚守和重塑学校精神,使之成为学校文化育人的主线,成为学生“精神成人”的“维生素”、立德树人的“蛋白质”。

高职院校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德行”,通过引入行业企业文化,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培育学生的“匠心”,促使其“精神成人”,使“高严细实”为主要内容的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最深的“底色”、成为师生品行的“筋骨”,让工匠精神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积极树立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如邀请杰出校友给新生上开学第一课,使他们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人。这样的第一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情怀,培养学生忠诚、敬业的情愫,引导学生一入校就萌发工匠精神的种子,促使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以凸显技能为优势,着力解决学生“专业成才”问题。职业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精准培养学生“有技术、强技能”,促使学生学得一技之长。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地方需求,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的“契合度”,促使学生在“精神成人”的基础上早日“专业成才”,并实现学生就业“适销对路”。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接地气”,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形成产业全链条人才供给体系;人才培养要“接市场”,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共育,探索“签约顶岗实习式学徒制”“全产业链服务订单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技能竞赛要“促教学”,搭建“二级学院赛—校赛—省赛—国赛”四级竞赛体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赛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升学生技能。同时,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国内外一流企业,现场学习新技术、了解新工艺,欲要强人,首先强己。着力打造“师徒相授”教育模式,在教师对学生手把手教的同时,融入“匠心”与“匠术”,努力带出思想过硬、技术过硬的好徒弟。

以精准就业为目标,着力解决贫困家庭“拔穷根”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只有实现精准就业,才能够有效助力“拔穷根”。这是职业教育的优势,也是经济困难家庭的期盼。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职院校要精准识别、个性化辅导,建立帮扶工作台账,实施“一生一档案、一生一办法”就业跟踪服务,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施重点帮扶,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实行倾斜帮扶,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扶贫工作目标,实现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专业对口率、高就业稳定性、高就业满意率的就业工作目标。

总之,高职院校要贯彻落实《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精准招生为关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精准培养为基础,以精准资助为支撑,以精准就业为保障,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服务脱贫攻坚、服务当地社会和人民,在国家需要、人民需要中展示高职教育风采。

(作者系甘肃省人民政府第九届督学、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14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