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加强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建设

夯实学科育人的根基

发布时间:2019-05-22 作者:冯建军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学科教学的目标只关注“双基”,教学过程变成知识授受的过程;学科育人的任务被成绩、分数、升学所遮蔽、所排斥。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改变的方向就是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所谓学科育人,就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育人为目标,挖掘学科的德育内涵和人格养成价值,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育人是一个系统,要围绕立德树人建立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促进三者的整合,实现学科育人各环节的统一。

学科体系建设:

学科育人之基

“学科”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人类知识的分支或一定的科学领域;二是指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学科不仅体现在学科研究水平上,还体现在学科课程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

对于高校而言,学科是高等学校建设内涵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中小学来说,学科是以知识系统为表征的学科课程。课程要发挥育人的作用,前提是搞好中小学学科建设。中小学学科建设,取决于科学研究的成果所呈现的学科知识体系,它是中小学学科的来源,但作为教育内容的学科必须经过对学科体系的教育加工,加工的依据是:一要使学科内容的呈现符合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二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选择和组织学科内容,使学科真正成为育人的重要载体,而不只是研究成果和学科知识的堆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从统一性向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在特色化办学的理念下,中小学也必须重视学科建设,学校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彰显自己的学科优势。

学科是教学内容的来源。学科的功能不只是使学生认识世界,获得学科的知识,还要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思维品质的培养、道德和人格的形成,指向学生个体精神发展的全部,使学科完成从“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的转换,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当然,不同学科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和侧重点不同,要发挥各自学科的独特性,同时,要强调综合学科、跨学科和交叉学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材体系建设:

学科育人之根

教材是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它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教材建设的“五个体现”,即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充分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充分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我们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全面提升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材体系。

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体现”,中小学教材既要反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又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和要求。教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加强教材的规划,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材体系,同时加大教材研究力度和教师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教材使用的质量。这样才能发挥好教材在学科育人中的基础性作用。

教学体系建设:

学科育人之路

学科教育最后要通过学科教学来完成,学科教学是实现学科育人的“最后一公里”。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体系割裂了学科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及与学生发展、学生生活的关系。为此,必须改变文化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分离的状况,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形成学科的整体育人系统。

第一,学科教学要以学科素养为核心。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学科具体化,是学生学习本门学科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方向规定。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对学生的学科学习的评价也就有了明确的依据。加强学科育人功能,就应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系统的课程目标,编写教材,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情境,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评价每节课的目标达成度。各学科可以结合学科的性质,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深度学习、主题学习、综合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

第二,文化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正如赫尔巴特所指出的:“我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也不承认任何无教学的教学。”教学承载着教育,这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承载什么样的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道德资源,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以身示范、以德施教,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第三,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扩展学科教育的空间。课堂是学科教育的主渠道,但要看到课堂的局限性。教育不能把学生束缚于书本之中,禁锢在课堂之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的间接知识,要经过实践验证,也要通过实践运用,使“知”转化为“行”。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养成,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造成了学生知行脱节,已成为制约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瓶颈。学科教学要以课堂学习为基础,但又要超越课堂的局限,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研学旅行等,扩展学科教育的空间,让实践活动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使学科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相连接,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升华,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定牢固的基础。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材委德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22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