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大小之间提升乡村袖珍校

发布时间:2019-05-22 作者:胡文兵 来源:中国教育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农民相继到城里买房,原本在农村就读的学生也随父母来到城市上学,这种迁徙使得农村学校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苏北地区的一所农村小学,我校几年前还有五六百名学生,近几年学生人数快速萎缩到100多人,同时教师也纷纷向城区流动。狭缝之中,如何带领学校面对基础设施、队伍结构和生源困境求生存谋发展,走出乡村“袖珍型”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化劣为优,小班化助阵学校走强

在我们所在地区,大多数农村学校的班额都在25人以下,小班化已是不可逆的现实。我们首先“将计就计”地打造个性化教学环境,让孩子们喜欢上小班这个“家”: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把各班教室布置得温馨又别具一格:在墙壁上贴上卡通图形,设置展区定期展示不同学生的各种作品,征集学生一些有个性的物品展现他们的兴趣爱好。

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小班化分给每一个学生的时间更多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大大提高。我校不少班级都只有十几人,教师面批作业的时间大大增加,个性化指导和多维互动让好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困生自信心越来越强。而教师们的认真不用谁督促,用老教师李爱国的话说:“心里就希望学校多留住些学生!”而教导主任王书云强调教好学生“是责任”。

从师资看,尽管我校教师人数少且年龄老化,但20多名教师中有区级骨干教师称号的7人,市级骨干教师称号的1人。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及辐射引领作用,学校每年都创造机会让他们外出学习,回来上示范课、作讲座并带头做好课题研究。近两年,作为校长,我带头参加大市级农村组优质课竞赛获一等奖、省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学校教研主任在区级农村组上课比赛中多次获一等奖,其他教师也纷纷在各级教学业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数学教研组被评为“盐城市优秀数学教研组”;还承接了江苏省科学规划办的“十二五”“十三五”课题研究。

小班化促成了“劣”转优:学校优势学科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升,使学生这些学科的学习也成绩突出;教师们在各种比赛中收获成功的喜悦,进而为小班化高质量教育提供了支撑。

化小为大,治理凸显人文情怀

管理乡村小规模学校,不可以缺少“文”。我力推“以文化人,以文治校”,不管什么事,都用文化来说事儿。这里的“文”,可以是长期积淀并传承的校园文化,也可以是经典的故事文化,抑或是具有一定启发或教育意义的“漫画”文化,也可以是发生在校园内老师身边或学生身边的“教育故事”等等。我们注意搜集或挖掘校内的“小”素材来讲清“大”道理,让小小的校园弥散着浓浓的人情味和文化味。

“典型故事”说理。要想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不容易,比如校园地上偶尔有纸屑不足为奇,但关键是这张纸过后会怎样,是继续静静地躺着,还是悄悄地被检起?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利用星期一国旗下讲话提出了“弯腰行动”,要求学生见到纸屑能随时检起,养成共同维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同时讲述了一个让学生们后来都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习惯的力量》,从中明白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如今,我们的校园里只要地上出现纸屑,一会儿定能看到孩子们弯腰的身影。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借画明理的艺术形式。我在学校治理过程中,适时、适当地使用了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漫画,感觉效果比空洞的说教好很多。比如在职称晋升这一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各学校都避免不了各种矛盾。我就利用教师集中学习的机会,分享了这样一幅漫画:两人顺向分别站在跷跷板两端,后面一个抬起脚正要踹向前面那一个。我的分享感言是:漫画中抬脚之人,看似踢了别人,其实是毁了自己。你以为他挡着了你,其实是他在支撑着你。没有他,你甚至连抬脚的机会都不会有!未来世界一定属于诚信善良、合作共赢、懂得感恩的人。分享过程中,许多老师边听边点头,投来认可的目光。

学校里每时每刻都可能会发生一些看似普通却蕴藏着大道理的故事,只要用心搜寻、挖掘,便可以价值凝聚人、以愿景感召人,引领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遇事不拆台而是互相补台。例如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来树立典型。今年2月18日下午教师定期学习时,我讲述的故事主题是:教育要从“心”开始,主人公是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我用“对教育的初心、对学生的爱心、对教学管理的恒心”来描述他对教育的用心——他个人出资每年资助一名特困学生;除了担任的学科教学外,他把自己分管的教科研工作搞得扎实有效,学校每年都被区教育局表彰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后来,这样的故事讲述便成为每周一教师学习会上的“标配”,既表达了对故事主人公的赞扬,又向全体教师传达了学习典型的要求。

化智为志,点燃学生的生命激情

学校规模微型化、班级教学小班化,已经成为农村学校未来发展的趋势。要谋求这类“袖珍型”学校高质量、更长远的发展,办学者的目光必须看向更广阔的世界,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志向,才能培养有理想、不落伍的当代少年。因此,学校虽小虽偏,给予学生的视界却不能小不能窄。

我们推出了一个“共读共长”计划,营造环境和氛围,让乡村学校里的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蔚成风气:每学期教师们互相分享各人的读书成果,定期举行读书沙龙交流会;根据学生都在学校就餐的情况,学校每天中午安排40分钟固定读书时间;学生每天放学回家也规定固定读书时间,每年在六一前后都举行读书艺术节。学校采用“提问驱动激励”及“读书情节复述”等形式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书法操,在我们简朴的校园里成为一道风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着装整齐的少先队员们手握毛笔道具,在诵读《三字经》的旋律下,或齐声跟诵,或伸腰展肢,或跳跃翻转,古典文化以多元的形态行走在当下的时空。

我们每间教室的后黑板、黑板下的大块空白地带和其他墙面、书柜里,都展示着学生的学习成果;走廊过道、教室外墙、教学楼外、校园围墙,处处都有词句诗画,让学生置身在书香文化的熏陶中。在图书馆(室)、班级图书角、校园书吧、公共阅读空间构成书香校园后,学校又投资几千元在教学楼的几个楼梯口布置了“悦读吧”。小小的空间,装进了满满的、大大的、久久的文化讯息,让每个置身其中的孩子都能尽情地与书籍交流、与智者对话、与优秀的中外传统文化融合。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西团镇大龙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22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