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定向师范生为乡村建设把脉

发布时间:2019-06-03 作者: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通讯员 吴锡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

“姐姐,你能不能早点回来啊?我会想你的!”“我们暑假就能再见面啦!你要好好学习。”……

日前,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东明镇第一小学的操场上,留守儿童小言拉着“知心姐姐”、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乡村定向师范生李俊楠的手,恋恋不舍。这已经是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10位师范生第二次来支教了。

“毕业后我们将定向分配到乡村做教师,提前熟悉乡村教育的现状和难点,可以让我们早一点进入角色。”李俊楠说。

事实上,在支教的同时,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卢氏县教体局还联合实施了“知心姐姐陪伴计划”,由支教师范生组成课题组,以“服务乡村,助力德育”为理念,对卢氏县乡村德育进行诊断和建设。

“卢氏县是河南省最偏远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4万多名学生中,留守儿童有6000多,将近20%;长期以来,卢氏县的中小学教育德育状况存在边缘化、离土、配置不平衡、留守儿童家庭德育缺少等诸多问题,德育课程不足、内容空洞。”卢氏县教育体育局政教处常东波主任说。

对此,卢氏县教育体育局与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进行了合作,通过实施“县—乡—村小—教学点”区域整体推进,探索贫困乡村的德育之路。

“在支教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不仅对卢氏县的德育教育改革进行研究,还积极参与到德育教学实践中去。”课题组指导老师、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何桂宏老师说,师范生们积极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和特色乡土文化融入到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先后与卢氏县实验小学、东明一小和庙上小学合作开发出《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精神》《乡土文化中的中国精神》等校本教材,指导孩子们创建话剧社、吟诵社,以历史故事为背景,通过对话、排练和巡演,生动有趣地传递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要义,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特色乡土文化底蕴,进行价值引领。

“相较于单纯的支教,带着课题下去对师范生们培养扎实专业素养,保持师者情怀,坚定扎根乡村教育的信念很有好处。”何桂宏说,团队先后发表了《“互联网+”背景下县域教育扶贫的建设经验研究》等三篇学术论文,对“卢氏德育模式”的运行机制、形式及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该县乡村德育效果提升和机制完善等,提出了将家庭教育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打造乡村精英教师队伍,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建议。

日前,三门峡市教育局专门向扬州大学来函,感谢学生们的研究“为乡村德育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03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