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国际交流合作支撑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19-06-03 作者:吕莹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需要在实现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培养学生跨文化交往以及胜任全球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全球胜任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探索走国际化育人之路。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航以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着力培养理想高远、学识一流、胸怀寰宇、致真唯实的领军领导人才。

基于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系统梳理了国际交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发现学校的国际化工作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标不够明确,未能建立起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不能有效地支撑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此外,与全球一流学术及科研机构建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数量少,缺乏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海外经历较为缺乏,国际化视野和能力不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构建“UPS”国际交流平台

着眼于以上问题,学校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出发,于2013年提出了“北航Global Campus”——“北航全球校园”计划,通过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UPS”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以国际标准构建一流国际化培养体系,倾力建设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学生交换、联合培养、双学位培养、国际暑期学校项目。“全球校园”将人才培养的物理空间从北航延伸到全世界,利用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理解力和交流能力、国际合作与竞争能力的人才。围绕以往国际化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全球校园”基于平台、项目、保障机制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建设举措。

2009年,北航提出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UPS”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利用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全力支撑“全球校园”建设。“UPS”指在大学(University)、教授(Professor)和学生(Student)三个层面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在大学层面,广泛建设校际合作平台,建立“立足亚太、重点欧洲、深化北美、覆盖全球”的合作伙伴网络。在教授层面,支持教授以科研合作为依托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引进外国专家来校进行人才培养。在学生层面,构建学生国际化交流平台,推动学生参与海外学习,丰富国际化经历,提升全球胜任力。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

学校将国际化人才必备的能力素质按程度归纳为国际视野、跨文化理解力与交流能力、国际竞争力三个层次,并以目标为导向,建立各类长短期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实施学生海外学习经历提升计划——“远航计划”,学校大规模选派学生参加境外暑期学校,打造国际暑期小学期,学生出国比例大幅增加,国际视野有效提升。通过“国际暑期学校计划”聘请国际师资来校开课,构建本土国际化育人环境。与境外合作伙伴广泛建立一学期以上的学生交换或联合培养项目,学生深度感受异国文化、国际化的教学科研环境,提升跨文化理解力与交流能力。始终秉承“定位高端、科教融合”的原则,学校大力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硕士/博士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并依托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创新型人才。

    保障国际化人才培养

为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学校从管理团队、运行机制、资金渠道、信息化建设四个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学校专门设立海外学习办公室,对各类海外学习项目实行统筹管理,并完善了由外事主管部门、学院领导、学院国际化工作协调人组成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团队。在运行机制上,进一步梳理各类出国(境)项目的组织管理流程,完善人员选拔、录取派出、在外管理、回国考核等各环节的全流程管理及保障机制,初步建立留学效益评估机制,落实项目发布、项目宣讲、行前培训、在外管理等各项工作。

“全球校园”计划使国际化培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参与各类长、短期海外学习项目成为培养计划中的常规选项,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小众选择。

学校对学生海外学习的效果进行了评估,根据问卷调查和抽样访谈中反馈的信息,海外经历除了帮助他们接触国际学术前沿、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全面提升外语水平外,还显著提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信息整合与分析能力、运用创新性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对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等。每年由校长颁发的“沈元奖章”是北航本科生的最高荣誉,近五年登上荣誉殿堂的学生中平均有40%参加过一学期以上的海外学习项目,且这一比例正在逐年增加。国际化培养经历还为学生毕业后出国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03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