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诗意啦啦操 快乐童真梦

发布时间:2019-06-22 作者:黄庆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两年前,刚刚开展啦啦操运动只有半年时间的我校经过激烈角逐,获得第五届中国(南京)啦啦操公开赛小学组初级混合集体技巧啦啦操第一名,这次大赛也坚定了我校持续开展啦啦操运动的决心。几年来,啦啦操运动已在我校生根开花,成了孩子们的最爱,也成为我校让学生享受体育乐趣、增强体质、完善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载体。

啦啦操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在我校啦啦操队里有个内向的男生叫韩礼同,刚进社团时他几乎不敢说话,每次站队都躲在最后面,做动作也缩手缩脚。参加啦啦操社团后,老师不仅耐心给他讲解动作,还经常与他交流,身边小伙伴也不断鼓励他,和他做好朋友……也许是啦啦操项目的魅力,也许是同学们的友情和鼓励,韩礼同渐渐开朗起来,并积极融入到团队中。学期结束社团考核时,韩礼同第一个举手并喊着“我先来”。啦啦操展示中,他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动作有力而准确,深深感染了在场的同学们,以至于有同学喊道:“韩礼同你是最棒的!”

无独有偶,2018年暑期,一位一年级学生家长找到我,表示自己孩子是从农村转过来的,很难融入到同学们当中。经过交流,我得知孩子体能很好,有体育特长,于是建议家长让孩子参加啦啦操和足球社团。在社团中该生的体育天赋得到发挥,不仅熟练掌握了相关技能,还很快融入到同学中,交了很多朋友,并从过去的学困生上升到中游水平。

啦啦操是一项普及性极强的运动,集体操、舞蹈、音乐、健身、娱乐等于一体,对于营造团结协作的氛围、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有很好的效果。正因为如此,我校坚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啦啦操运动,让孩子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展示姿态美、形体美,同时相互感染、熏陶,在参与合作中展示风采,建立自信,并建构起了青春、阳光、积极向上的学校啦啦操文化。

满足孩子们个性化成长需求

凌子淳是一个极有啦啦操天赋的孩子,不仅动作协调、到位,也非常喜欢啦啦操运动。本学期啦啦操大赛前,孩子兴奋地报名参加了啦啦操队的集训,但家长却以耽误学习为由不同意孩子参加,孩子高昂的情绪一下子跌落至谷底,很长一段时间都表现得不开心。看到这种情况,老师主动跟家长协商,期望家长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让他试一试。孩子非常开心,每天积极参加训练,一段时间后,班主任反映,孩子的自律性强了,学习积极性高了,整个人的状态不一样了,再也不懒散、拖拉了,在单元测验中从班级的后二十名一下进入了前十名。

事实上,当孩子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自己喜欢的事情得不到认可,被迫去从事不喜欢的事情时,很难达成所期望的效果。而很多时候,家长过于关注孩子学业成绩,忽视孩子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只会把孩子逼向反面。

让每一个生命诗意地成长,必须先满足孩子们个性化成长的需求。这是我校“诗意童年”文化核心努力坚持的方向,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多年来,我校坚持给孩子更多自我选择的空间,让他们在感兴趣的领域中吸取营养、自由翱翔,同时鼓励他们将由此形成的能力、素养、精神状态迁移到其他领域,既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也带动了全面素质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身心健康是诗意成长的前提

自2016年以来,我校确立了“诗意童年”的文化理念,坚持把儿童的成长作为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秉承一种对儿童敬畏的心态,以儿童的生命状态作为起点,努力追求“让每一个生命诗意地成长”的目标。

在“诗意童年”的文化体系中,我校将学生良好身体素质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并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一校一球一操”相关要求,将啦啦操作为学校重点发展的体育项目之一,积极建构以足球与“啦啦操”为特色的学校体育文化,将“身心两健”作为出发点和关注点,以“快乐”为主题,以“健康”为核心,通过啦啦操进课表、啦啦操与足球结合的韵律操进大课间活动、啦啦操社团活动、名师指导啦啦操教研、以赛促教等环节,努力形成啦啦操课程教学、啦啦操社团活动、大课间球操结合运动等序列化、全方位的模式,努力为每一个孩子创设舞台,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释放自我,以愉悦的心情和健康的体魄面对生活的每一天。

大力推进校园“一球一操”活动以来,我校学生的体能状况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50米×8往返跑”,2016年的优秀率为3.07%,2017年为5.51%,2018年为9.69%;一分钟仰卧起坐,2016年的优秀率为6.23%,2017年为6.79%,2018年为10.55%,学生体能测试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优化。

在三年不到的时间里,莫愁新寓小学的啦啦操项目已经形成区内领跑、市内领先、国内知名的格局,赢得了第五届中国(南京)啦啦操公开赛小学组初级混合集体技巧啦啦操第一名等一系列荣誉。

在我看来,比起奖杯、奖牌,我更在意孩子们在运动中体验、感悟、收获的过程,训练中带伤坚持训练、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比赛中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胜不骄败不馁的劲头以及运动场上自信、快乐地展现自我、放飞心情、享受体育乐趣的时刻……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新寓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22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