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千封信笺彰显为师之道

发布时间:2019-06-28 作者:张丹 来源:中国教育报

据媒体报道,任教40余年,复旦大学叶春华教授与学生通信千余封,倾注了对学生的关爱之情。近日,他与学生的部分通信被编选成集出版,书中的许多内容感人至深,不仅还原了师生交往的全过程,见证了一代高校教师的内心世界,也深深折射了为师之道。

的确,能坚持40余年与学生通信,叶教授的行为让人无比佩服。千封信笺放在一起,想必也是非常壮观的景象,那是他对学生的关心关爱,是他潜心教书育人的见证,背后则是一位大学教师浓浓的教育情怀,也是我国优良教育传统的一脉相承,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启示意义,值得更多的高校教师学习。

在形式上,当下师生之间书信往来的情况,客观而言并不是特别常见,即使是彼此发送邮件往来,往往也是以沟通专业学习、毕业论文等事宜为主。而能在生活、事业、人生等方面展开持续的交流,叶教授与学生之间无疑结成了一种良好的信任关系,体现了教书育人的应有之义,值得借鉴。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借鉴不是要求每位高校教师都给学生写信,而是有意识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而学生也要勤奋上进,全面发展,主动以老师为榜样,向老师求教,从其身上获得与生活、成长有关的教益。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互相尊重、彼此成全。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又是教育教学的检验者、反馈者和补足者。师生互动,共同成长,所谓师无常师,生无常生,亦师亦生,亦生亦师。营造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是践行理想的教育和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是对异化的、功利的师生关系的一种纠偏。在高校师生关系成为敏感点的当下,这一点尤其需要成为共识,落实于具体的行动之中。

在内容上,千封信件不仅包括叶教授与所教学生的沟通,还包括叶教授与广大新闻爱好者、报社记者编辑等校外群体的往来。特别是与中学生的通信,字里行间语重心长,谆谆教诲,让人看到一位教师身上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作为大学教师,其实有引导青少年成长的职责,而且也能给予重要的人生指引。这是因为,在时代快速发展、学习领域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青少年有及早了解学术研究方法与范式的需求。如果大学教师或科研院所的专家能给予他们有效的帮助与引导,使他们有机会了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前沿科技,未来就会有更好的专业发展和人生选择。

从这种角度看,千封信笺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多重教育含义,一方面提醒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大学教师的教育使命与职责。实际上,无论什么时代,师生之间都不应该是单纯的专业教学和专业学习关系,更不是庸俗的老板与员工关系。师生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育人成果。教师的教育重心放在哪里、结果如何,时间都会给出答案。

手写的千封信笺,带着浓浓的诚意,让人倍感温暖。尽管时过多年,依然有温度、有亮点、有意义,吸引着阅读者的目光,也温暖着教育人的心。这些发黄的信笺诠释了为师之道、教育之道,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理应得到珍视与分享。愿更多的大学出现叶教授这样的好老师,愿每一场师生情谊都像叶教授和他的学生一样,充满信任、相互感恩、受益终身。

(作者系渤海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28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