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南通大学扎根大地为研究“加温”

发布时间:2019-07-08 作者:通讯员 陈妍 李天好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南通大学本科生团队找到了肿瘤免疫治疗个体差异的关键原因,该成果被《国际肿瘤学》杂志刊发并选为研究亮点。这是南通大学学生取得的又一重要科技创新成果。

近年来,南通大学创新教育硕果累累,由本科生参与的多项学术科技作品在各类大赛屡获佳绩,通大人在勠力创新中追求卓越的风姿,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生动缩影。

传播人文理念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团队敏锐地意识到,在“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宣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建立“一带一路”传播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因此,利用语言专业优势,他们开展了“印度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情感变化及原因对策分析”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基于大数据,运用文献梳理、计算机词云和情感分析、语料库检索、语篇分析等方法,对2014—2018年印度六大主流英文媒体发表的共1026篇“一带一路”新闻语篇进行了调查,考察印媒认知情感变化及话语表现,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对文化的传播实践研究不仅体现在策应国家战略的高度上,更体现在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学生团队始终怀揣非遗保护情怀,开展非遗舞蹈中服饰道具的传承与可持续研究。团队成员们依托专业优势,在近两年内遍访了江苏省各个非遗舞蹈保护单位非遗舞蹈传承地。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非遗舞蹈传承不容乐观,可供参考的资料匮乏、规范性服饰道具稀缺、专业研究队伍薄弱等问题长期存在。因此调研作品《江苏非遗舞蹈中服饰道具的保护传承现状及对策》应运而生,作品从科学保护和规范传承的角度入手,分析了非遗舞蹈服饰道具的传承现状,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对全国非遗舞蹈服饰道具的传承起到了借鉴作用。

“在传播社会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创新精神,更需要人文情怀。”纺织服装学院指导老师李晓燕感慨地说。

解决科学难题

船舶、港口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在江苏地区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采用机器人进行自动焊接作业已在船舶行业推广,但针对复杂结构件常存在焊接质量缺陷,且缺乏焊前焊缝清理、焊后应力消除专用自动化装备。为此,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团队创新性研制了“船用复杂结构件智能焊接系统”,提出多模式融合的焊后残余应力消除、基于声信息处理的加工全流程质量测控、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机器人“知识库”开放共享等技术,解决了高干扰情况下焊前及焊后焊缝跟踪、系统参数优化及非线性控制、不同工况下机器人通用性和智能性提升等难题。团队负责人赵佳皓自豪地说:“这一系统实现了焊前打磨、智能跟踪焊接、焊后应力消除和焊烟净化等功能的智能一体化,将填补国内外焊接与焊前焊后处理一体化技术和装备的空白。”

在医学研究领域,通大学生也是紧跟医学热点难点课题,在肿瘤治疗研究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医学院范义辉老师介绍说,阻断PD-1/PD-L1的免疫疗法是近年最有潜力的肿瘤根治方法,但获益患者较少,副作用较多。为此,该学院学生团队开展了免疫检查点PD-1/PD-L1(PD-L2)的调控机制研究,全面理解PD-1/PD-L1轴的调控网络,为解决核心问题出谋划策,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构建链条式教育体系

近年来,南通大学紧密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育人的内涵建设和制度保障。以学生全面成长发展为目标,坚持全面落实“跟进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育人体系。

学校独创性地把创新创业活动作为“特设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必修学分,实现全员要求;创造性地将创新教育课程与创新创业活动有机衔接,实现全程培养,形成了全方位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让“双创”基因融入大学生血液;以“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核心精神,立足创新创业,贯彻“跟进式”实践育人理念。多维度培育创新型人才,有效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碰撞出传统概念与新兴理念的火花。

为倡导学以致用,学校还建立了“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实施校、院两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完善实践创新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评价制度,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近年来,每年立项资助创新训练项目逐年增加,省级以上立项数跃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每年投入近百万元,参与学生1500余名,学生依托创新训练项目每年发表项目论文100多篇,申请专利20多项。

“培养一流人才,是大学永恒的核心使命。推进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引领学校跨越发展的第一动力。”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说。

《中国教育报》2019年07月08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