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暑期实践:行走中问道山河

发布时间:2019-09-02 作者:通讯员 程振伟 张志强 庞雪汀 强怡星 施仁江 韩楚 来源:中国教育报

“广阔天地,大有可看,大有可为。到农村去,到群众中去,到祖国的角角落落去……”每年暑假,一支支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走出教室、走向田野成为了乡村田间沟头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暑期社会实践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形式很重要,但关键还是要“有内容”“有内涵”。然而近年来关于暑期社会实践同质化、低效化、形式化的争议不时充斥着网络。青涩青年到农村究竟能否发挥作用?大学生在实践中怎样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身主观认识?……

带着这些疑惑,今年暑假期间,本报走进高校,探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热闹之外,怎样接地气、搞创新,如何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与时代一起成长。

走近大国工程:感受70年的发展与变迁

“从贵州平塘特大桥到四川省出川铁路干线工程再到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历史,对于我们媒体新人来说,就是浓缩在一个个大国工程里的缩影。”这个暑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40名师生分5支队伍,走到祖国各地,近距离感受大国工程,见证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一个个大国工程的气势磅礴和背后的攻坚突破,让我们感触良深——这就是中国。”该校新闻学院学生刘浏介绍说,“中国的巨大发展成就,是眼睛可以看到的,是用心能真切感受到的。”

社会实践最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学到什么比干成什么更为重要。同样是行走中看遍中国。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则派出了11支团队近百名大学生奔赴北京、四川、新疆、广西等地,寻访各行各业人士珍藏的家书,以一封封普普通通的书信为视角,描绘70年的新中国历程,让成长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亲身感受祖国70年的发展与变迁。

其中,“识石务者”社会实践团队,在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倾听家书故事。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越的石头寨曾是中共抗战时期的重要军事战略基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石头寨飞速发展,成为了新中国村庄发展的缩影。团队通过当地村干部联系,寻访了三户存有家书的人家以及当地保管宗谱的家族代表,挖掘到了石头寨留洋求学第一人——南大校友李海山的家信来往故事。团队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寻找家书这样一个项目,帮石头寨书写属于自己的文化记录。

赶赴四川的“钵钵鸡”团队,选择了成昆铁路铁道兵烈士这一大众陌生的群体为切入点。“我们研究的不仅仅是铁道兵在修建铁路时写给家人的家书,我们还想研究那些铁道兵在决定奔赴前线时给家人写的诀别书信,还有烈士的后人想对自己牺牲的亲人们写一封怎样的书信。”该小队负责人张瑜晨说。

实践队伍在一封封带着时代气息的家书中窥见个人记忆和故事,并努力从中解读出特定时期的历史信息,结合新中国的建国史,形成兼具家国记忆的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研究报告,展示了新时代学子对时代和历史的关心。

蹲下身沉下心: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这是一本用4万滴汗水写就的农业新篇。”刚过去的暑假期间,浙江德清县雷甸成校迎来了一群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双方合作开发针对青少年劳动教育匮乏的体验式劳动教育课程。 大学生们利用专业所学,编撰了一部4万字的农业实践教科书。帮助中小学生在播种、采摘、除草、手工过程中,真正体悟劳动精神。这本书是由一群在校研究生驻扎十天开发的。

“我们都是农家子弟,中国人历来都有耕读传家的文化底蕴,可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大家似乎越来越远离体力劳动了。”领衔开发劳动教育教材的杭电乡村振兴青年团团长胡绪鹏说。

开发劳动教材,首先得“真劳动”。他们在室外38OC、大棚内48OC的高温下农作。早上5点钟就起床了,5点半赶到香瓜园、玉米地,或是葡萄园、西瓜地。白天干活,晚上头脑风暴。很快,团队成员确定了教材编写思路。他们笑称,“这是泥土里刨出来的劳动教程”。

据悉,这本研究生们用汗水“浇灌”出的“劳动教材”,经过德清当地中小学生的试用,反映还不错。目前已经得到当地教育局的响应,双方达成了深入合作开发针对更大范围青少年劳动教养教材的意向。

8月,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江口中心小学的一间教室里热闹非常。总能看到来自西安邮电大学的7名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为小朋友们演示磁铁、弹簧测力计、动力小车,讲述万花筒、望远镜、无人机等科学器材的使用原理,带着孩子们一起在黑板上画出那个天马行空的“科学”世界的身影。

“小学科学课程教育一直是贫困山区的短板。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一是科学课程资源短缺,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师资配备不足1人,很多农村中小学没有实验器材和实验室;二是有实验器材的学校实验仪器配置落后、不配套、仪器老化,或者因管理不善导致损失和丢失等;三是新课程所用的教材与农村教学实际脱离、教学行为滞后,这些都困扰着农村科教事业的发展。”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爱心青年帮”成员何衍辉说,我们希望大学生们在乡村搭建的“科技小屋”里的小实验,就像是砸在牛顿头上的一颗苹果,为乡村的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科学世界的窗。

到目前,西邮“爱心青年帮”一手建起的16个“科技小屋”已覆盖陕西省9个地级市,每个“科技小屋”配置了150余种科学实验器材和200余本科技读物,总使用频次高达44万余次,让20000余名山区孩子近距离走进科学。

一定坚持下去:因为“难”才有价值

今年是浙江工业大学“梦想+”实践团响应国家东西部教育支援号召,到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毛坪镇长梯村希望小学支教的第五年。

“2015年开始的‘小凉山十年之约’,正好过了一半。这里彝族孩子们身上发生的变化,让我们感到过去五年的心灵陪伴,很值得,很有价值。”活动发起者、浙江工业大学校办老师陈永春说。

每年暑假,每次15名以上学生,“长途跋涉”从浙江杭州赶到四川小凉山并不容易。因为经费有限,他们要经历四次转车,单程坐车时间至少一整天。

“很不容易,但足够有意义。”今年接过交接棒的支教团团长大二学生张佩语气中透出执着。一个个本来会辍学的孩子继续读书升学,孩子们学到知识后课余帮父母卖土特产,他们说服父母从深山搬出来享受国家扶贫政策……

“我们认为,需要十年时间,才能真正帮助到这个地方。扶贫先扶智,希望的种子已经种下,但绝不止步于此,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剩下的五年也一定会坚持,甚至会更久,希望能看到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梦想之树茁壮成长。”陈永春很笃定。

炎炎酷暑,远在甘肃东北部的腾格里沙漠,一条由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接水长龙正蜿蜒在沙丘上,给脚下刚种下的幼苗浇水。从2014年到2019年,从14人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到14所高校104人的联合大军,人数越来越壮大,驻守的天数也越来越长,6年来累计固沙面积将近50000平米。

这个叫“绿勤行”的暑期实践团队,似乎“有些不自量力”,他们每年暑期都会跨越大半个中国来甘肃民勤“治沙”。经费几乎都是自备,光来回时间就是四五天。住帐篷、水源稀缺、风沙侵蚀、昼夜温差折磨、气候干旱导致嘴唇干裂出血、长达两周信号失联,可是在队员们眼中,“苦、难,就意味着有价值”,大学生们要用信念和意志,在这里撑起一片绿洲。

“坚持了6年,这个模式几乎到了瓶颈,也有人想,还有必要坚持下去吗?但我们想,沙漠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一盆苗、一棵树,而是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绿林意识。”团队负责人之一沈霄洋说,“绿勤行”团队要做的,除了实地治沙,还有广泛宣传,这样才能用星火之力,绿化整片沙漠,真正实现“绿意燎燎”的誓言。

实践归来话成长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前往西安市进行社会实践,收获颇丰。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我们对当初“下海人”的采访,体会到了他们的勇气与魄力,也更加明白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绝不能“埋头读书”,而要积极实践,去了解实际的生产过程是什么样的,去了解市场的需求是什么,深入到一个领域之中,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最终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级学生 张懿

暑假期间,在杭州转塘街道与西湖景区,我们进行了垃圾分类的社会调查。在此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垃圾分类是必须推行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专业2017级学生 张晶

我们“燎原星火,点燃红色青春”实践团队前往江西南昌、井冈山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活动,感受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历程,学习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2017级学生 杨聪聪

通过考察苏州工艺美术馆、红木家具厂、装修公司等地,探寻如今榫卯结构式微的根源,思考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和组员都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呼吁各界保护和弘扬传统工艺。

    苏州大学英语师范专业2017级学生 倪佳瑶

我们团队就“浙江省海宁市土地流转权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探访。通过对当地农民、土地的采访与考察,我们发现了一些当前土地流转中仍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暑期实践不仅让我们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也增强了我们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2017级学生 孙炜

我们去张掖山丹县,对脱贫村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卫生院院长和李桥村村政府的交流访问,以及对村民所填写的问卷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村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巨大改善,虽然此次实践时间不长,但我们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相信脱贫致富一定能实现。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8级学生 卫姝宇

我们的社会实践以调研社情国情为题,对团队成员的居住地的历史发展、人民生活、风俗人情展开了调研。调研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家乡几十年的变化,也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郑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8级学生 马宁

“收集坠入尘间的天使”计划,带我们进入了特殊儿童的世界。你、我,任何一个人的关心与帮助都能成为他们世界里的一点点光,所以不要吝惜自己的善意,我们一起为他们带来光明吧。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7级学生 吴菁祎

团队以“治水查电访三都,绿色质安环保行”为主题,赴丽水市缙云县三都村开展为期15天的暑期实践活动。针对发现的问题向村委会提出建议。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社会实践当中,用我所学、尽我所能为祖国的发展、社会的前进贡献我们的力量。

    中国计量大学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2018级学生 王柯凡

暑期社会实践 亟待深化内涵

胡欣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利用假期,走出书斋,步入社会,无疑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暑期社会实践的好经要想不被念歪,关键在于确保其内涵。万变不离其宗,内容永远是王道,社会实践做实了,自然就会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并使大学生本身获得书本之外的成长。

社会实践的内涵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题相似”。就业实习、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被称为社会实践的“老三套”,虽有其价值,却鲜有新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效自然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破解之道有三。一是在“老三套”本身上寻求突破。比如常见的支教,“语文床前明月光,英语ABCDE”,不少人心里浮现的第一幅画面大多都是黄泥墙、旧桌椅,还有黑板上简单的字母与单词。其实不然,新时代的大学生支教完全可以摆脱原有的窠臼,做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如:3D打印、形体塑身、食品科学、社交礼仪……这些城里孩子都不一定接触过的新鲜课程。

二是转变思路,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的专业特色选择社会实践方式,甚至可以加入“地方特色”的考量,与项目创建相结合,实现内涵的深化。比如,可以寻找一个与专业相关的课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展开项目调研、项目论证、项目规划等工作,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文案或指导意见,给当地政府、企业提供参考。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学以致用”和“专业精神”的价值,还可以通过这个相对漫长的坚持过程,教育学生做事情不能虎头蛇尾而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三是紧扣时代脉搏,另辟蹊径。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特殊节点,就不乏有高校开展了针对性极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复旦大学今年就特地开展了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国工程走访实践活动启程,师生走近大国工程第一线,见证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与之类似,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也组织了“寻访百封家书,续写七十华章”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寻访各行各业人士珍藏的家书,以一封封普普通通的书信为视角,描绘70年的新中国历程,让成长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亲身感受70年的变迁与发展。

对于暑期社会实践,如果只知道按部就班而不知及时变通,就很难避免流于形式。唯有用心体悟,才能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取得良好成效。谨以最常见的支教为例,即便没有形式上的创新,只要坚持“爱心接力”,年年都有人传承下去,就凭着这股子坚持的精神,便足以令人敬佩感动不已。暑期社会实践亟待通过各种创新来深化内涵,但创新并不是刻意求新求奇,而是一种在契合实际、顺其自然基础上的妙手偶得之。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二中)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02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