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为缓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接送难等问题,自今年10月起,郑州将陆续在全市中小学推行早上推迟上课、中午统一配餐、下午放学免费延时托管等近乎“一站式”的服务,受到网民普遍认可。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推出被网民称之为“官方带娃”的举措,有助于消除“小饭桌”和校外托管班带来的卫生、安全隐患以及校外托管机构假托管之名变相高额培训的违规做法,主动帮家长解难题,值得点赞,非常暖心,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也让家长们切实体会到即使花钱也不一定买得来的安心。
“官方带娃”具有诸多积极意义,但如何可持续发展,让学校和家长都满意,也是需要思考的重点。实际上,任何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行事关学校、家庭和孩子的举措之前,都应充分吸收各地探索的经验与教训,不能求快或只求舆论效果,而应着眼于举措的持续发力。当条件不成熟,不妨延缓推进步伐。
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一项教育举措到底是“美好”还是“折腾”,一个很重要的尺度就是有没有可持续性。我们看到,由教育主管部门以行政命令方式推行的“官方带娃”,是让学校组织教师去完成的。因此,“官方带娃”确切地说是官方让“老师带娃”,这存在占用教师休息时间和加重教师负担的可能。我们提倡教师无私奉献没有错,但不宜让教师长期无偿付出。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尊重教师首先意味着尊重教师的劳动付出。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决定了教育行政管理有别于一般性行政管理,而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育部门依法行政、按教育规律办事,就应坚守这些基本理念和认知。
此外,教育部为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专门下发通知强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如何减少放学后校内托管与减轻师生负担、保障师生休息权之间的冲突,值得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慎重考虑。
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落实“官方带娃”的经费保障问题。目前,全国许多省地市都在推行校内托管,凡是做得比较顺利的、效果比较好的,都是通过家长支持,并由地方财政兜底,妥善解决了经费保障问题。让老师义务参与“官方带娃”替家长分忧,作为一个时期的过渡方案或无不可,但最终要落实相应补贴,或适当配置相应的临时工编制,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当然,也不能以实施“官方带娃”为理由,盲目倒逼政府和学校全部买单。
一言以蔽之,在事关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自功能与职责不可替代。对于学校而言,专心从事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才是根本。
(作者系浙江省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30日第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