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苦乐公开课 成长转折点

发布时间:2019-10-30 作者:詹梅 来源:中国教育报

回望20多年的教学之路,或许可以说,公开课及课后的评课活动是我专业成长的最大推手——如同一只点石成金的魔力之手。

一堂丢脸的课

20多年前,我作为一个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被分配到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任教,因为我的“文凭”,同事们都高看我一眼,我也自以为是。最后让我从云端跌下来的,正是一堂校内公开课。

准备公开课时,曾有同事劝我选一篇简单一点儿的课文,但是我却选择了《孔乙己》。备课时,我确定了以分析孔乙己形象为重点。当我走上讲台,看见教室后排坐满了听课的教师时,我开始觉得特别的紧张。紧张的心理和想要上好课的急切,让我乱了阵脚,以至于整节课完全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完成了对孔乙己的6个生活片段的归纳、重点句子的分析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等教学任务。学生除了听我一刻不停地讲解,就是埋头记笔记。奇怪的是,我讲着讲着竟然自我感觉良好起来,这节课,我错把三尺讲台当成了自己表演的舞台。虽然我的表演事实上并不精彩,却自认为效果不错——我把该传授的知识,都尽力一一告诉学生了。

评课的时候,语文组的老教师们,一点儿也没给我留情面。他们非常严肃地问我:你认为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应该怎样落实?只是记笔记,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语文课堂如何促进学生参与,你认为最好的教学形式是什么?

我这才意识到,入职以来,我只注重自己应该教什么,却忽略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忘了学生是有思想的生命个体。我把教学的过程,当成了知识点的简单叠加,以为只要让学生记下答案,就万事大吉。却不曾想过,即使能勉强死记硬背下来这些知识点,缺少方法的引领,学生又怎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堂“瘸腿”的课

这节公开课让我大跌面子,却也给了我许多教训。我从此冷静下来,开始虚心向老教师们学习,静心研究教材。从教学“六认真”开始,从细读教材和了解学生着手,注重设计能让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一点一点地努力,一点一点地进步。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我的语文课,我的语文课也渐渐有了一点儿生机。

两三年后,上另一节公开课《愚公移山》的时候,我已经有了一些教学经验。

这是一篇文言文。我在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翻译课文的同时,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深入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整堂课容量大,学生参与度高,课堂的气氛也不错。当时我以为,听课教师对这堂课,即使不是好评如潮,至少也挑不出“大问题”了。

评课时,教师们肯定了我在文言文教学中,读背结合、自学与讲析结合以及能力和基础并重的优点。但同时也有一位老师委婉地问我:这是一篇寓言,它是否阐明了什么道理?唉,我竟然忘记“文以载道”了,忘记带着学生分析文章寓意了!

这次课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备课时,更加注意挖掘课文的内涵,注意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意在陶冶学生情操、启发他们思考方面下功夫。

在公开课上百炼成钢

不久前,学校语文组开展新教材的教学研讨活动,我承担了《最苦与最乐》的公开课。考虑到这个单元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略读课文的能力,在备课时,我预设引领学生在略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具体分三步:首先,在引导学生略读课文后,让他们通过扩展课文的标题,提炼文章内容。其次,带着学生细读课文,这个阶段,主要采用问题引领,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论证过程,理解责任的具体内容,理解作者的苦乐观。最后,引导学生树立崭新的苦乐观,当一个尽责的人。但教学推进到第二步时,有学生提出疑问:梁启超先生说,只有尽责任才会快乐,我们目前的责任是努力学习,可有些一点儿也不努力的人,似乎也很快乐,难道是梁启超先生的话过时了吗?面对这个备课时忽略了的问题,面对教室后面一排听课的教师,我没有直接说教,而是把这个问题抛出来,让学生结合梁启超先生的论述和生活实际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是:那些不努力的人,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是快乐的,或者说他们暂时是快乐的,但他们必将面对不理想的成绩,必将愧对自己和家长,必将在同学们收获成功时,体会到懈怠带来的痛苦。

虽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在教学中,因为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采用机智引导他们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的方式,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回顾这些年的教学之路,真的要感谢公开课,感谢评课教师们毫不保留的纠错和指正。是公开课让我从一个照本宣科的说教者,一个热衷填鸭式教学的人,慢慢成长为将知识传授与寓教于乐结合、将语文素养与能力培养并重并赢得了学生喜爱的语文教师。

(作者单位:四川省德阳市岷江东路逸夫学校)

《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30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